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药膳养生

喝酒有哪些好处,有哪些坏处?

    发布时间:2022-08-19 11:11:40   来源:Anita   

喝酒有什么好处?我们都在强调喝酒的危害,其实适量喝酒也是有好处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喝酒的好处与危害。

  都说喝酒伤身,过量饮酒的确会危害我们的健康,但是适量喝酒有时候却可以养生,那么,喝酒的好处与危害都有哪些?看看下面文章的介绍。

  喝酒好处

  适量饮酒能够通经络,消冷积,健脾胃。在吃饭前饮少量的 “加饭酒” ,可刺激味觉,增加消化液 (包括唾液、胃液、肠液等)的分泌,增进食欲,还能祛风健胃。

  酒对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可以提神醒脑,解除疲劳。酒精进入血液,可扩张血管,使血流量增加,故可加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按中医的理论,酒能够畅通血脉、散瘀活血、祛风散寒。

  而少量饮酒能提高 “好胆固醇”的含量,故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进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同时,少量酒精还能减少血小板的凝集,促使纤维蛋白的溶解,进而减少血栓形成。

  值得推荐的是葡萄酒,特别是红葡萄酒,含有较多的抗氧化剂,如儿茶素、黄酮类物质、维生素C、微量元素硒、锌、锰等,能够清除氧自由基,有抗老防衰的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红葡萄酒再好,亦不可多饮。 一个中等体重的人,每天最好控制在50mL左右,最多不能超过250mL。 如果不是每天饮用,譬如每周2~3次,那么每次的量可适当增加,但无论如何,不能超过250mL的界限。 至于白酒,每天饮用40度的白酒不应超过60mL;60度的白酒不应超过40mL。

  喝酒危害

  酒喝下去之后,直接刺激并损害消化系统,能引起口腔黏膜炎、咽炎、食管炎和胃炎,特别是对胃黏膜有不良影响。酒的度数越高,这种刺激越明显。酒精具有脂溶性,可以破坏黏膜的防御系统,使胃黏膜极易遭受胃酸、胆汁的侵袭,进而引起黏膜组织水肿、糜烂、甚至出血、坏死。

  慢性酒精中毒,在神经系统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定向力障碍、肌肉震颤、幻觉等等。

  酒精与肝病有密切的关系。酒精性肝病可分为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后一个由前一个发展而成,而且一个比一个严重。 国外有资料表明,每天饮酒量150g,1年就可发生酒精性脂肪肝,16年便可引起酒精性肝硬化。

  酒精还损害心脏,引起心律失常。酗酒还引起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使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加上酗酒的情绪激动,心肌耗氧量增加,对有冠心病的人容易促使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发生。

  酒精与癌症发病有密切关系。它的代谢物是乙醛,已被证实有致癌作用。有的原发性肝癌病人,都是大量饮酒所导致的。肝癌被称为 “癌中之王” ,治疗效果很差。过量饮酒还会引起口腔癌、咽喉癌、胃癌、结肠直肠癌等等。

  孕妇饮酒对胎儿的影响更大。嗜酒孕妇所生的婴儿,不仅体重较正常为低,更重要的是患 “胎儿酒精综合征” ,表现为发育不良,面貌丑陋,智力低下,反应迟钝,动作笨拙。有的还出现四肢和心血管畸形。

  此外,酒精还能引起骨质疏松、视神经炎、视网膜炎、玻璃体混浊、酒精性弱视等疾病。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喝酒的好处与危害,总之,把握一个原则,喝酒要适度。

如果酒后吐真言算好处的话,那么喝酒是有好处的。一本正经来科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核心推荐:控糖限酒,“限”字并不是戒,同时也有科学证据表明适量饮酒对健康有一定益处。饮酒与心血管病患者全因死亡率成J型曲线关系,也就是说,在酒精摄入量为7克/天时,达到最高保护效果。酒精摄入量超过24克/天时,就会失去保护效果。

但是并不推荐未饮酒人群为了获得以上健康益处而开始饮酒。《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酒精摄入量为男性不超过25克/天,女性不超过15克/天。25克酒精相当于啤酒750ml、一杯葡萄酒(250ml)、高度白酒1两的量。

过量饮酒的害处

过量饮酒对身体有害。WHO《全球酒精与健康现状报告》中给出了有害的饮酒行为的定义:“过去30天内有过一次或以上饮酒超过60克。”酒精对肝脏有直接的毒性作用。长期大量饮酒会使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摄入量减少,同时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量也不能达到人体需求。大量饮酒还会造成消化道黏膜以及肝功能的损伤,从而影响所有营养物质在人体内消化吸收。过量饮酒还会增加通风发病风险、增加乳腺癌、结直肠癌等癌症发病风险,同时还与心血管病全因死亡率相关。孕期女性饮酒会增加新生儿死亡率,还会影响胎儿大脑发育,从而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智力以及表达能力。

所有酒都一样

无论啤酒、白酒还是葡萄酒。大量饮用都会造成上述健康危害,没有例外。饮酒方式

指南中的酒精摄入量不是平均值。如果每天少量或适度饮酒可能会达到一些健康益处。一次大量饮酒对身体危害危害很大。比如周一到周五都不喝酒,在周末晚上一次性大量饮酒属于狂欢式饮酒,增加心脏病和死亡风险。

作者:筱赧高级营养保健师王兴国营养特训班5期学员大连营养师俱乐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