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中药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阴,寓防于养”,你认同这四季养生之法吗?为什么?

    发布时间:2021-12-19 02:09:53   来源:Anita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于《黄帝内经·素问》,原文是: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意思是春天要御寒,夏天不要贪凉,保养身体阳气,秋冬寒冷,以食物养蓄阴气。

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越来越注意养生保健,所以才有一大堆的老年人因为买保健品上当受骗,《灵柩·本神论》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这句话就是尊重自然规律养生的意思。

其实不论春夏秋冬,阴气阳气都是要养的。要根据个人所处地域,天气变化,个人体质来养生保健。锻炼是必不可少的,根据个人身体条件选择合适的运动。北方干燥,要多吃瓜果梨桃,多喝水,南方潮湿,要注意除湿等等。

孙思邈就是个很会养生的古人,他的养生办法如心态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不要暴饮暴食,保持气血流通,起居有常,尊重自然规律。

中医中四季怎么分的?

做学生时的课堂笔记,呵呵,给你参考下:

在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和冬寒的气候变化规律。

万物在这种四季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等相应的变化。

人体也不例外,必须与之相适应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我们根据四季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养生措施。“春防风、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是中医四季护理的要点,其旨主防外感表证或病中加感,表证人里,感而不愈。

春(立春始)主风邪,风性善行而数变,主动。春季大地复苏,万物萌生,但寒气犹存,杨体经过棉实的一冬,使之感而不愈。故春季的护理应重点加强保暖防寒,衣着厚实,适时而减,届汗后不可骤减衣服,以名着凉。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室温控制在18~20℃之间为佳。

夏(立夏始)季气候炎热,暑邪亢盛,暑性炎热升散,易耗伤津液,若防护不慎会导致伤暑,中暑之证,表现出高热,烦渴,面红,汗出,脉洪数等,所以夏季患者应避免在烈日下暴晒。保持皮肤清洁,常沐浴,老年人应勤洗其脸,擦浴,以促进体内散热。同时可食以清凉饮料,瓜果及绿豆粥,汤汁等以抗暑热之邪,补充人体水分,长夏多阴雨,湿气冲盛,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湿度在50%一60%为佳,衣着及环境清洁,干燥,饮食方面可配食少量的辛温燥之品.如生姜等,尽量少饮肥甘厚味等肋湿生痰之物。

秋(立秋始)季气候干燥,久晴不雨所致疾病多为“燥病”,临床上表现为口舌咽干而津少,干咳少痰一派津污液少之象,秋季患者应相应地多饮水,多食清凉可口的瓜果,饮料,提高室内空气的湿度,使之保持在60%一70%之间,保持室内空气凉爽,经常用湿拖布拖地,或用水洒地,经常沐浴更衣。避免皮肤干燥,忌食辛辣。

冬(立冬始)季气温下降,霜冰雨,寒邪强盛,卫阳不固者尤易感病,致病有”伤寒”,”中寒”等,症见肢冷,腹痛腹泻,呕吐清水,或头身疼痛,关节冷痛等,“防寒”“中寒”等,症见肢冷,腹痛腹泻,呕吐清水,呀头身疼痛,关节冷痛等。冬季应加强保暖,防寒,就寝前用热水泡洗手足,保持室内空气温暖。温度控制在20~250C之间,可用暖水袋或加热袋等以提高周围温度,减少户外活动,外出加衣,关闭好门窗,饮食时配以温热性食物,如热汤热粥,牛、羊狗肉等,热服中药,忌食生冷寒凉之物。

综上所述,人体的生理变化是随四季气候的变化而相应的改变的。了解了人与自然统一性后,在护理上应做好四季护理,加强夜间的病情观察及行为情志护理。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做好四季的生活起居。只有按照自然变化的特点,做好”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和能防止六淫之邪的侵袭,可以预防病症的发生。

上一篇:砒霜可以治疗皮肤病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