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中药养生

甘草有什么功能?

    发布时间:2022-08-15 02:27:27   来源:Anita   

甘草味甘,生用偏寒、炙用偏温,归脾、胃、心、肺经,功能补益心脾、缓急止痛、调和药性、泻火解毒、润肺止咳。甘草味甘益脾,凡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短乏力、面黄肌瘦、食少便溏等,多用甘草,配党参、茯苓、白术等药,如《和剂局方》四君汤。若气虚血少,心阳不振所致心动悸、脉结代等,则须重用炙甘草为君药,以益气补中,化生气血,资脉之本源,如《伤寒论》炙甘草汤。气血两虚的其他病症,甘草亦用于气血双补方中,如《济生方》归脾汤、《正体类要》八珍汤等。 甘草正不仅甘补,且具甘缓之功,一则缓和急迫之症,一则调和药性。关于缓急作用的应用,后世医家多宗张仲景的经验,主要用于脘腹疼痛及四肢挛急作痛以缓急止痛,常配白芍以提高疗效。如《伤寒论》小建中汤治脾胃虚寒脘腹疼痛;芍药甘草汤治营血受伤,四肢拘挛作痛或脚挛急不伸等,皆是两者合用,取其缓急止痛。缓急作用应用的另一方面是治脏躁,症见精神恍惚,喜怒失常,心烦不眠或口干、便秘等,常以甘草配大枣润燥缓急,用小麦扶养心气,如《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至于调和药性之说古代早有记载,有言“调和诸药“,“协和诸药”,说法不一,其义相同。配入复方应用,可减低或缓解峻烈药物偏性。与石膏、知母等寒性用之,可缓其寒,以防伤阳,如《伤寒论》白虎汤;与附子、干姜等热性药用之,可缓其热,以防伤阴,如《伤寒论》四逆汤;与大黄、芒硝等泻下药同用,可缓其速,免伤胃气,如《伤寒论》调胃承气汤;与党参、白术、当归、熟地等补药同用,可缓其补,使作用缓慢而持久,如八珍汤;与麻黄、桂枝等辛温发散药配伍,可缓其发散之性,以免过汗伤津,如《伤寒论》麻黄汤;与苦味、辛辣味强的药物合用,可作甜味剂等。由此可见,凡用偏性较强的药物欲缓其性者,常用甘草以缓其性。 甘草泻火解毒,可治疗痈疽疮疡、咽喉肿痛以及药物、食物中毒。《名医别录》誉其“解百药毒”。古方多单用,内服或外敷。后世多配伍应用,如治疮疡常与银花、连翘、菊花同用;治咽喉肿痛常与桔梗、牛蒡子、玄参并施;若是药物、食物中毒,可用生甘草60g或与绿豆60g煎服以解其毒。药理实验证明,甘草有抗炎和抗变态反应作用,其含的甘草甜素,对某些毒物有类似葡萄醛酸的结合解毒效能。 甘草性甘润,陶宏景言其治“伤脏咳嗽”,李东垣谓其有“润肺”之效。临床用以润肺祛痰而止咳平喘,常与化痰止咳药同用。因其寒温偏性不强,故咳痰不论属寒属热,内伤外感者均可配合应用,近代研究证实本品有止咳、祛痰作用。 甘草是一味常用中药,临床应用范围较广,《伤寒论》、《金匮要略》共374方中,用甘草者有250方,占总方数三分之二。 《名医别录》记载甘草“无毒”,然而本品为大甘之品,有助湿满中之弊。近代研究认为,甘草所含的甘草甜素等成分的化学结构与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类固醇类激素相似,久服过量的甘草或甘草甜紊,可使血清中血钾降低,钠及体液潴留,引起浮肿、血压上升、心脏功能障碍、头痛、乏力、血浆中醛固酮及肾素减少,产生假性的醛固酮增多症。因此,湿盛而胸腹胀满、眍吐及水肿等患者不宜使用。即使没有湿邪表现者,也不宜久服过量。传统认为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但古今都有并行不悖的方和经验。如《疡医大全》之内消瘰疬丸,《医宗金鉴》之海藻玉壶汤、通气散坚丸等,均甘草与海藻同用;《金匮要略》之甘遂半夏汤,甘草与甘遂同用;又胡洽居士治痰辟,以十枣汤加甘草、大黄,甘草与甘遂、大戟、芫花并施等,皆未见载有不良反应。然而据近代实验研究,除对甘草反海藻已被否定外,而对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的实验结果尚不一致,所以在无必用依据时,目前仍以暂不合用较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