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中药养生

五味子泡水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7-05 02:18:40   来源:Anita   

五味子泡水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五味子泡水饮用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功效。经常饮用五味子水有助于缓解久咳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心悸、失眠等症状。

据现代药理研究显示,五味子中的五味子素、戈米辛A成分具有安定或镇静作用;五味子及其多种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五味子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保肝、镇静、催眠、抗惊厥、抗抑郁、抗氧化、延缓衰老、保护心肌、抗糖尿病、抗缺血性脑损伤、增强免疫等作用;饮用药液时,常建议将五味子煮水饮用,以便于药物中的有效成分的发挥。

本内容由郑州人民医院 中医专业1 副主任药师 吴国学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五味子功效与作用?

五味子功效与作用

五味子的功效为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习称“北五味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和杂质。药性味酸,甘,温。归肺、心、肾经。

一、功效与临床应用

1.收敛固涩:多用于肺虚久咳,自汗、盗汗,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脾肾虚寒久泻不止等症。

2.益气生津:多用于热伤气阴,汗多口渴等症。

3.补肾宁心:用于阴血亏损,心神失养,或心肾不交之虚烦心悸、失眠多梦者,可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

二、使用注意

凡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期,均不宜用。

本内容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药剂科 主任药师 冯雷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五味子有哪些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五味子有哪些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五味子入肺、心、肾经,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作用。常用于治疗久嗽虚喘、遗尿尿频、梦遗滑精、久泻不止、自汗盗汗、内热消渴、津伤口渴、心悸失眠等。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五味子中的五味子素、戈米辛A成分具有安定或镇静作用;五味子及其多种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五味子中的五味子素、戈米辛A、异五味子素、去氧五味子素等成分,具有抑制应激性溃疡的作用。五味子多糖、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醇甲有保肝作用,本品还具有增强免疫、降血脂、细胞保护、抗肾病变、抗癌的作用。但五味子味酸,能收敛留邪,对于凡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及咳嗽初起、麻疹初期者,都不宜使用五味子。

本内容由北京积水潭医院 药剂科 副主任药师 潘旭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五苓散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五苓散 由茯苓、泽泻、猪苓、肉桂、白术(炒)组成,方中重用泽泻,为君药,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茯苓、猪苓淡渗,以增强君药利水渗湿之力,为臣药。佐以白术和茯苓健脾以运化水湿;肉桂温肾化气,通阳利水。五药相合,以甘淡渗利为主,兼以温阳化气,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共奏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之功。

现代研究表明,五苓散具有调节机体水盐平衡、利尿等作用。可抑制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ETAR蛋白及mRNA的高表达,这可能是其减轻阿霉素肾病大鼠蛋白尿的作用机理之一。

主要用于阳不化气、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症见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临床用于急慢性肾炎水肿、心源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脑积水、急性肠炎、尿潴留等属阳不化气、水湿内停者。湿热者忌用。本方不宜久服。

  

五苓散组方为泽泻、茯苓、猪苓、白术(炒)、肉桂。方中泽泻甘淡渗湿,入肾、膀胱经,功善利水渗湿消肿,重用为君药。茯苓、猪苓甘淡渗湿,健脾利湿,通利小便,增强君药利水渗湿之效,共为臣药。白术味苦性温,补气健脾,燥湿利水;肉桂味辛性热,补火助阳,温阳化气,以助膀胱气化,共为佐药。全方温阳化气、利湿行水。

五苓散用于阳气不足,膀胱气化无力,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症见小便不利,肢体水肿,腹胀不适,呕逆泄泻,渴不思饮,慢性肾炎见上述证候者;因外感表证未尽,病邪随经入里,影晌膀胱气化功能所致的蓄水,症见发汗后,微热,口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脉浮,尿潴留见上述证候者;水湿内蓄于下,挟气上攻所致的痰饮,症见脐下悸动,头眩,吐涎沫,短气而咳,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濡,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脾胃湿困,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所致的泄泻,症见泄泻如水或稀薄,呕吐,身重,体倦,或兼烦渴,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沉缓,慢性肠炎见上述证候者。此外,还可治疗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水肿。

服用五苓散期间不宜进食辛辣、油腻食物,孕妇慎用,湿热下注,气滞水停,风水泛溢所致的水肿慎用,因痰热犯肺、湿热下注或阴虚津少所致之喘咳、泄泻、小便不利不宜使用。五苓散一次6-9g,一日2次。

五苓散属于祛湿剂中的温化水湿剂,具有温阳化气、利水消肿之功效,主要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水种、癃闭,症见浮肿、夜尿多、尿频、尿急、尿少、小便点滴不畅、腰痛、畏寒肢冷。用于现代医学慢性肾炎、尿潴留、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