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中医文化

艾灸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12-09 16:28:50   来源:Anita   

一、艾灸是什么?

艾叶,能通十二经,……善于温中,逐冷,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因此,艾灸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尤其对慢性虚弱性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证为适宜。

1.艾灸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作用。可用来治疗风寒湿邪为患的病证及气血虚引起眩晕、盆血、乳少、闭经等证。

2.艾灸有温补中气,回阳固脱的作用。可用治久泄、久痢、遗尿、崩漏、脱肛、阴挺及寒厥等。

3.艾灸有消瘀散结的作用。对于乳痈初起、瘰疠、疗肿未化脓者,有一定疗效。

4.常灸大信、关元、气海、足三里等腧穴,可鼓舞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起防病保健的作用。《千金方》说:“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 毒气不能着人”。

5.隔姜灸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可用于外感表证、虚寒性呕吐、泡泻、腹痛等。

6.隔蒜灸有清热、解毒、杀虫的作用。可用于疗肿疮疡、毒虫咬伤、对哮喘、脐风、肺痨、瘰疠等也有一定疗效。

7.隔附子饼灸有温肾壮阳作用。可用于命门火衰而致的遗精、阳痿、早泄等。

8.隔盐灸有温中散寒、扶阳固脱的作用。

艾灸是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对慢性病,虚损性疾病用良效,在节气交换的时候可以进行艾灸,帮助人体对自然的适应,知艾者福,善艾者寿

二、艾灸到底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艾灸已有5000年历史。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代。

《素问·汤液醪醴论》说:“馋石针艾治其外”。是说馋石、针刺、艾灸等方法,通过刺激身体外部的体表腧穴经络,治疗疾病,属于外治法的范畴。远古时,人类尚不能铸铁,使用馋石这些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特点。艾灸和砭石并论作为外治法,说明在新石器时代灸法已成为重要的医疗方法。灸法的出现与地区性、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疾病的性质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北方地区,气候严寒,地处高山峻岭,风大冰厚雪深,人们过着游牧生活,多倚山而居,长期野外食宿,又多食动物肉乳,因此容易患消化不良,肚腹胀满之类疾患。治疗这类病证,适宜于艾火烧灼熏烤的方法。故艾灸的方法,当首先出现在北方,之后传播到其它区域。

三、艾灸的古代名称?

艾灸在古代叫灸焫

这种疗法起源于我国原始时代,人类对火的发明和应用之后产生了灸法。成为中华医学魁宝之一。

艾草古时候又叫冰台,古人在占卦之前,制冰取火,以艾为引,就在这种引天火的仪式氛围中,巫者把龟甲兆纹与人体的血脉取得模拟想象,思索中医的火论与气论。

后来,又经过不断实践,人们最终选用了既易点燃又有药理作用的艾草作为灸法的主要材料,进而产生了艾灸。

灸法古称“灸焫”, 是中医学的主流外治法。远古人民对火的使用是灸法最早的起源。

四、艾灸在我国哪个朝代最为盛行?

文献中最早提及艾灸的著作为《左传》,其中详细记载了公元前581年医缓给晋景公诊病时讲的一段话,医缓曰:“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这里所讲的“攻”,即指当时的灸法。“丘所谓无病自灸也。”从这些记载中可以证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艾灸法已经颇为盛行。

尤其是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弃针而言灸,可见当时对灸法的重视程度和流传应用之广。

艾灸在我国汉朝最为盛行

五、艾的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

1、出自于夏后氏,禹王之后,以祖字为氏。夏朝少良当国时,有大臣汝艾(一作女艾),其后人以祖字为姓,遂成艾姓。通常认为,汝艾是艾姓的始祖。据《通志·氏族略》载:艾氏为“夏少康臣汝艾之后”。

2、出自春秋孔艾之后,以封地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大夫名孔,因为住在艾陵(今山东省泰安东南),人们就叫他孔艾。他的后代,便以居住地名称的第一字“艾”作为自己的姓氏。故《通志·氏族》说:艾氏为“春秋大夫孔艾之后”。

艾的起源——神奇的艾草

传说古时候燧人氏钻木取火,所用之物就是捣艾为绒。

古人认为太阳为天之阳,艾能生火,而且有特殊的香味,便认为艾为地之阳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艾灸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通常情况下,灸法比药物治疗效果又快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