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中药百科

中草药有没有副作用呢?有何依据?

    发布时间:2022-08-14 02:35:42   来源:Anita   

是药三分毒,因此中药有副作用。中医认为,人体生病是由于体内阴阳失去了平衡,也就是产生了偏性,或者偏于阴,或者偏于阳。中药的作用就是纠偏。用药物的偏性纠正人体的偏性。偏性就是毒性。

中药有四气五味,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酸、甘、辛、苦、咸。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气与味。气属阳,味属阴。

人的体质有有寒、热、温、凉的不同,人生病后,病性也有寒、热、温、凉不同。中医治病的原则,治寒以热,治热以寒。不同的药味的作用不同,辛味发散,咸味软坚,酸味收敛,苦味坚燥,甘味和缓。

当药与病不相符时,就有毒。以最常见的感冒为例,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风寒感冒用辛温解表药,如荆芥、防风、桂枝、麻黄等;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药,如柴胡、升麻、牛蒡子、葛根、浮萍、蝉蜕等。风寒感冒用辛凉解表药,风寒加重;反之,风热感冒用辛温解表药,风热加重。感冒属表证,忌用酸、苦、咸 ,以免闭门留叩。

不少人认为中药没有毒副作用,是对中药的误解,中药的本名就是称为“毒”。更为 奇葩的是,我国的中成药,有百分之七八十是西医开出去,其中不少人对中药一点不了解,认为中药无毒。其实,中医与西医隔行如隔山。

中药的毒副作用是相对的,药用得对,有毒也无毒;药用不对,无毒也有毒 。常言道:甘草毒死人,人信医好病(注:人信即雄黄)。

中药也属于药物,在古代,治疗用的药物称为毒药,副作用是有的,记得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龙胆泻肝丸,本来治疗肝胆火或湿热效果比较好,但有的患者长期服用,没有在临床大夫指导下服用,导致肝肾功能衰竭,这只是说明药物要在大夫指导下正确服用,切勿随意使用,避免诸多患者不了解的副作用发生。更多可关注健康要枣知道。

中医药有没有毒副作用?

这个问题应该这样问:1、在不对症的情况下,中、西药都会有毒副作用;2、在对症的情况下,中药基本没有毒副作用。西医依然有较大的毒副作用。

几乎所有吃进嘴里的,都有毒性,都要经过肝脏肾脏的代谢,只是毒性大小问题罢了。

都说是药三分毒,中药和西药谁的副作用大?

在大多数国人的意识里,觉得中药都是一些天然植物药,较化学合成的西药不良反应要小些,甚至一些不法商家鼓吹中药纯天然,无毒无副作用。真的是这样的吗?

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即药物的治疗作用及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是药物的天然属性。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均有不良反应。中国自古就有“是药三分毒”之说,也是说明了这一点。

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有一些毒副作用比较大的。比如某些中药中含乌头碱、马钱子碱成分的就有较强的毒副作用,特别是应用剂量过大时,更易发生。相反,西药中的一些维生素、钙剂即使长期服用(常规剂量),也相对比较安全,因此,不能一味说西药比中药不良反应小。

另外,西药说明书中关于不良反应的描述则更为详尽,如果用药过程中出现,能够及时发现,大多数不良反应是可逆的,停药后大都能够恢复。而中成药说明书中关于不良反应描述的则相对较少,甚至尚不明确。一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很难发现,易造成永久性的伤害。“马兜铃酸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1992年,比利时发生妇女服用香港进口含防己和厚朴的减肥中药,发生肾衰竭,引起医学界注意。1993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发表了论文,认为这些发生肾脏纤维化的案例,与服用中药有关。2003年2月,中国新华社以系列报道方式首度向公众披露同仁堂“龙胆泻肝丸”中使用的“关木通”含马兜铃酸导致尿毒症,导致相关患者100多名住院。2003年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等就关木通进行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大鼠的药物反应与人相同:大剂量给药,大鼠出现急性肾损害症状;长期小剂量间断给药,导致慢性肾损害。由此可见,中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比较隐匿,较难发现。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均会发生不良反应,且不可盲目轻信中药比西药不良反应少而忽视了监测,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绝不是“中药副作用大”或“西药副作用大”这么简单。试想,如果说中药副作用大,那山药、大枣、枸杞等大量药食同源中药怎么想,它们也是中药啊。同样,如果说西药副作用大,那胰岛素、左甲状腺素钠、维生素C这些动植物机体自身成分怎么想,它们也是西药啊。所以,客观地讲,中药和西药都有很多种,不同药物的副作用大小是不一样的。不具体指明是哪个药物,泛泛而谈中药或西药的副作用,是不客观的,是耍流氓。换句话说,如果想比较哪种药物的副作用大还是小,请指明想说的是哪个药。

那么,究竟怎样来认识这个问题呢?其实,首先来看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毒”字的理解,原本不是特指药物的特定损害作用,而是指药物的偏性,或者就是药物的总称。《类经》说“凡可避邪安正者,皆可称之为毒药”。所以,药物的毒性就是指药物的偏性,药物发挥“以偏纠偏”作用的属性。从这个角度看,“是药三分毒”也许说的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特定毒副作用和损害作用,而是指药物的偏性。理论上看,所有药物都有偏性。问题不在于讨论药物的偏性,而是怎么发挥好这种偏性,对于适当的患者采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当然,从“毒”字的现代意义上看,即使要说特定的毒副作用和损害作用,也并不是所有的中药或中成药都有某种特定毒性。以肝损伤为例,明确的肝损伤中药也就是含有吡咯烷类生物碱的那些,例如千里光、土三七、还有国家药监局通报的何首乌、雷公藤,而不是说所有的中药(例如黄芩、白术、麦冬等常用药)都会出现这种肝损伤。这种风险是已知的,明确的,只是缺少像西药那样的统计学研究和动物学实验,所以论述上欠完善而已。同样,西药的毒副作用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否则FDA和CFDA就不会一次又一次的在药品说明书上加黑框警告了。加黑框警告的目的,就是为了强调以前不曾重视或不曾知晓的毒副作用。所以,中药和西药的毒副作用研究都以同样的方式向前推进,只是缺少总结、交流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