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中药养生

中医讲是药三分毒,是不是指副作用?

    发布时间:2022-06-28 18:09:02   来源:Anita   

中医说是药三分毒,又说不清具体的毒理,你看所有的中成药说明书,毒副作用大都是“尚不明确”,中医之所以讲是药三分毒,只不过是为了万一出了什么意外好找推托之词。

谢谢邀请!

我认为是药三分毒这句话要正确理解。

不单是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长期食用药物身体产生的依赖性而削弱人体自身的抗病自我调节功能。常见很多人很普通的伤风感冒了,就赶紧找各种感冒药物服用想尽快好,其实感冒刚开始症状还很轻时,只要我们多喝水保证营养和睡眠,注意避风寒适当的运动是完全可以通过人体自身调节自愈的!

为什么不对中药毒的副作用进行更严格的规定呢?

新华社披露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多次显示,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及中药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三大祸首”。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药物使用过量就会有毒性。问题是,我们对抗生素、镇痛药总有戒备心理,而对中药则宽容得多,哪怕是毒中药。

所以,今天就来着重跟大家讲一讲“毒中药”,给大家提个醒!

毒中药:用对治病,用错致命

毒中药常被使用,是因为这些药物对某些疑难杂症常有奇效,“猛药起沉疴(沉疴指久治不愈的病)”便是这样的道理。但要尽其效而不显其毒,服用便需要更多的讲究,而不是像药片一样开水送服这么简单。   

1、煎煮有方

所有的毒中药显药效都需要经过适当的煎煮,以消除或减低毒性。

如附子需要煮沸一个小时以上,否则就易中毒;全蝎的毒素在加热过程中分解,所以熟食没毒,但若饮全蝎酒则很危险,因毒素可能在酒中充分溶解出来;乌头与蜂蜜同煎可缓和毒烈药性,反复煎煮,有毒成分也会充分水解。

煎煮的器具也很重要,以陶器为妥。金属器具由于化学性质不稳定,可能会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轻则影响药效,重则加剧毒性。

所以,处方含有毒中药的,一定要问清楚煎煮方法。

  

2、猛药有度

中医学界近年出现“火神派”和“扶阳派”两个派别。这两派的医生较多使用附子等温热药,剂量往往偏大,临床疗效也很显著。而民间也有不少人相信猛药才有良效。

但许多毒性中药,如草乌、细辛、斑蝥、蟾酥、砒石等,药性猛,且治疗量与中毒量很接近,稍有不慎,就会中毒。毒中药中毒病例中,用量过大者占首位。

3、配伍得当

有些中药本身毒性不大,但若与毒中药配伍不当,便会产生制约或相反作用而加剧其原有毒性。如曾报道的附子或乌头中毒的病例中,便有因附子与麻黄配伍而引起者,但将麻黄去掉,毒中药保持原量,却未发生中毒。

使用毒中药,即使严格遵照医嘱,也要严密观察服药后的反应,发现问题及时送医院处理;送病人抢救时,要把服用的药一并送去医院,以便医生判断。

常见的毒中药有:斑蝥、壁虎、鸦胆子、马钱子、蟾酥、银朱、川乌、草乌、白果、天南星、雷公藤、硫黄、雷丸、细辛、明矾、砒石、白附子、泽漆、巴豆、雄黄、附子、山慈姑。(66)

感谢邀请。

首先表扬提问人,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因为有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大多写着“尚不明确”呢?难道真的是没有不良反应吗?但是作为一个药物,怎么能没有副作用呢?现代医学对于中药毒性的认识都是错误的吗?等等。所以,解答清楚这些疑惑,对于客观合理的认识中药非常重要。

那么,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呢?其实,说简单也简单。这个问题的关键有2点。(1)现代西药的不良反应,是根据药物临床试验或上市后使用的数据统计出来的,例如,阿托伐他汀说明书的不良反应项会写“阿托伐他汀最常见(≥2%)且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的不良反应依次为:鼻咽炎(8.3%),关节痛(6.9%),腹泻(6.8%),四肢痛(6.0%)和泌尿道感染(5.7%)”。但是,中成药缺少这样的数据,缺少这个数据的原因很多,可能药物试验时没有观察到这样明显的副作用,也可能是没有设计细致的临床量表来观察,还可能来自接下来的这个原因。(2)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科学的不相容性。现代药物治疗是对病的,传统中成药治疗是对证的,或者是病证结合的。所以,如果要采集一个西药降压药的不良反应数据,只要设计2000例高血压患者服用这个药并且观察不良反应就好了,但是如果换成牛黄降压丸就复杂地多,就必须先要在这2000例高血压患者中筛选出适合牛黄降压丸治疗的肝火亢盛型高血压患者,这些患者可能还要根据病情轻重采用不同的剂量,或者合并使用其他药物。最终结果是,采用牛黄降压丸治疗高血压的治疗方案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个体化,当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以后,就会发现变量太多,难以找出规律。当然,我们也可以忽略辨证,直接考察2000例各种证型混合的高血压患者服用牛黄降压丸的不良反应,但这违反了中医药的治疗原则,得到的不是指导,而是误导。所以,这个“不良反应”着实不好写。

但是,不好写不等于不能写。中医药有中医药的特点,中药自古强调“以偏纠偏”,通过中药药性理论,不仅可以了解药物的性效,而且可以预测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只不过这种不良反应不是以一种概率的形式呈现,而是从证型、用量、疗程等方面进行阐述,真正实现遵循中医药理论的中成药合理用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