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中医文化

中医流派之分从哪个朝代开始?

    发布时间:2022-12-09 00:50:50   来源:Anita   

一、中医流派之分从哪个朝代开始?

中医学流派从先秦时代开始。《汉书艺文志》载,同一《内经》与《外经》,却有黄帝,扁鹊,白氏三家的派别。再依据《曲礼》孔颖达疏所说,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三世指黄帝针灸,神农本草,素女脉诀。这是中医学最早的流派。徐灵胎说,仓公氏以诊胜,仲景以方胜,华佗氏以针灸杂法胜,是以用为说。

二、中医到底有几千年的真实历史?

5000年的历史,和华夏文明一样源远留长,历经各个朝代服务于当朝天子,文武百官和普通百姓都离不开中医,由于清代半殖民、半封健后,西医随国外列强一起进入中国,迅速绝起,才使中医变的有些暗淡,甚至濒临灭绝,这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靠着大家认可才能发扬光大。

三、中医学形成的时间最迟为春秋时期?

中医药学发源于先秦之春秋战国,其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在賊国至秦汉时期,其理论的发展则又经历了两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近代和现代,而每一阶段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则又各有其特点。

相关古籍的确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四、为什么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确立的时期为秦汉时期?

中医药学发源于先秦之春秋战国,其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其理论的发展则又经历了两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近代和现代,而每一阶段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则又各有其特点。

(1)形成时间的界定

根据历史学界的考据和推断,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最迟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已初步形成。

(2)形成的标志和体系的确定

1)形成的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以中医学经典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黄帝内经》一书,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其内容是以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方法,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用以阐释人体内在生命活动的规律性、人体与外在环境(自然界)的统一性。对人体的解剖形态、脏腑经络、生理病理,以及关于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各方面,都做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阐述

2)体系的确立《黄帝内经》问世之后,《难经》的成书,并与《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一起,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之作,并由此而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对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难经》成书于汉以前,相传为秦越人所著,全书以问答形式撰述(共81个问答),其内容包括了生理、病理、诊断及治则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并对三焦和命门学说,奇经八脉理论,以及虛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治疗原则有所创见,尤其在脉诊和针灸治疗等方面有重大发展,从而能补《黄帝内经》之不足,成为当时可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经典医籍,故亦成为中医学理论之基础,并对后世各科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伤寒杂病论》是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写成的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其倡导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等方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辨证论治,从而确立了中医临床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和理、法、方、药的运用原则,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书后经晋代医家王叔和编纂整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前书以外感病辨治规律阐述为主,后书则主要阐释内伤杂病的辨治规律。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托名神农所著,为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书中收载药品365种,系统总结了汉代及汉以前药物学理论知识。该书根据养生、治疗和有毒无毒,将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并根据功效分为寒、凉、温、热四性,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为后世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中医理论的鼻祖是谁?

中医理论的鼻祖是岐伯。

岐伯是中国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关于他的籍贯有不同的说法,除了陕西岐山说,还有甘肃庆阳说,四川盐亭说。一般认为,岐伯是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人。

今传《素问》基本上是黄帝询问,岐伯作答,以阐述医学理论,显示了岐伯高深的医学造诣。传统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

大约在2500年前的时候,春秋战国时期的明医秦越人即“扁鹊”,普遍被后世的人们尊称为中医理论的鼻祖。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扁鹊在总结了前人看医治病诸多手段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概括出了中医医治的基本理论,即“望、闻、问、切”法!

扁鹊的这一理论成果,对中国后世的中医学发展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所以被人们尊称为“中医理论的鼻祖”!

六、中药是我国的什么文化?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事业的根基和灵魂,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新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与时俱进地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是促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迎来重大机遇,取得了明显成绩。“十一五”期间,中医药文化建设首次纳入中医药工作重点任务之中并得到快速发展,逐步建立了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初步形成了中医药文化与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以及对外合作交流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中医药文化在国内外的作用与影响显著增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现状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尚有差距,高效顺畅的中医药文化工作机制和发展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中医药文化发展规律和特点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药文化专业队伍需要进一步充实、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