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中医文化

谁能告诉我,中医的阳气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7-17 13:31:47   来源:Anita   

古人认为天地起初一片混沌,轻清上升为天,浊阴下降为地。

故曰,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即阴阳),两仪在天之四方生四象(即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象演八卦,八卦分阴阳。

中医认为天人合一,人体又是一个缩微统一的小宇宙。

中医认为人体阳气来源一为先天性之源为先天所得。二为后天之源从水谷精气转化。

阳气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的原动力。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

“它有温养组织、维护脏腑的作用。

保养阳气和补益阴精是中医养生重要原则。

中医认为人体阳气主要以下作用:气生化气血、精血津液;宣化气血、津液(输送、散布);卫外防御和抵御疾病。

阴气与阳气是相对的,相辅相成的,故曰孤阳不生,孤阴不长。

阳具有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

阴阳结合五脏六腑便派生出阳虚阳亢,真虚假虚症状…

阴具有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

道理貌似简单。实际有时候临床上

有的病人很难辩清,真假虚实,寒热表里,寒中有热,热里存寒,错综复杂,如云如雾。

希望这些基础知识能帮助初学者。

六腑生出来的气就是人体的阳气。

有哪些可以普及的中医知识?

中医药并不难,如果是想学习,就从中医入门开始起步,只要有信心,有耐心,有真心就一定能够学会的。

先掌握好基础,然,后熟读诊断学,病理学,药物学,药理学,方剂学,脉学,辩证学。再阅读黄帝内经,难经,类经,伤寒论,本草纲目等著作,不能急,不能食固不化,一定要做到理解了,再学习临床医学,阅读临床应用指南,依照自己的爱好,分科选读内,妇,儿等等著作。

中医以阴,阳而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属性,而中医就是抓住了事物的基本上的属性,从阴阳平衡的角度考虑辩论的,任何的矛盾都是对立的,但是,在运行演变中得到了统一,中医利用事物的自然规律的基本法则,力求平衡,“阴平阳密,精神乃治”。

中医利用了阴阳五行学说,依照自然界的自然规律,采用了对立,统一的变化,实施”寒者热之,热者凉之,散者收之,瘀者散之“等等。

医云“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意思是说,一切管腔器官,均要畅通无阻,一旦堵塞,即可产生疼痛的症状或是疾病了。

一切药物都有自己的味道,性质,归经,功能与主治,医者则会根据药物的属性,有选择的用于预防与治疗疾病的。如益母草,从这味药的名字上就可以知道了它的作用,就是女性的调节月经的专用药物。类似于这样的情况有的是,只要有兴趣,肯定能掌握。因为中医是用于救死扶伤的,造福于人的事业,好好学吧。

学习中医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学习中医切不可急功近利,一定要基础扎实,博览众家之长,溶汇贯通然后你就会得出准确的辨证合理的用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从我学习中医历程来看,要注意这么几个方面:一是一定要选好学习所用的资料。正规医学院校一定有国家统编的教材,中专有中专的教材,大专有大专的教材,自学的人也要买教材,因为教材代表国家水平,而且系统而规范,要认真学习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等,教材容易懂,先学一步。二要学习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追根朔源。三要学习神农本草经和各家本草,在这一方面,我深有体会,你掌握教材中每味药的功能主治归经,并不代表你真正会用每一味药,因为把每味药高度归纳,抽象化,导致了临床不好操作。比如黄芪教材中说其甘温,入脾肺经,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尿消肿,全总结到位了,但具体治那些病说的不全。而神农本草经说黄芪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痿,补虚,小儿百病。清张璐撰的本经逢原上,黄芪甘温,气薄味厚,升少降多,阴中阳也。能补五脏诸虚,入手足太阴,手阳明少阳。而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本经首言痈疽久败,排脓止痛,次言大风癞疾,五痔鼠瘘,皆用生者,以疏卫气之热。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拟于雍滞也。其治气虚盗汗,自汗及皮肤痛,是肌表之药。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药。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不足,,了婴儿易感风寒,发热自汗诸病,皆用炙者,以实卫气之虚。乃上中下内外三焦药,即本经补虚之谓。如痘疹用保元汤治脾肺虚热,当归补血汤治血虚发热,皆为圣药。黄芪同人参则益气,同当归则补血,同白术防风则运脾湿,同防己,防风则去风湿,同桂枝附子则治卫虚亡阳汗不止,为腠理开合总司。又黄芪性专实卫,温补下元,而当归补血汤,曷不用地黄之属,反用此三倍于归,其义何居?盖阴血之虚而发热,明系阳从阴亢,自必峻而用阴中之阳药为君,兼当归引入血分,自然阳生阴长,阴邪退听,而亢热除矣。若用纯阴滋腻,徒资胶滞,热无由而散也。是须黄芪固护其营,服之令人胸滿,此指表实形瘦色苍,胸中气盛而言。若卫气虚衰之人感寒,虽用表药,多不能作汗,须用黄芪建中之属始得汗解,不可拘于俗见而废圣法也。唐许胤宗治柳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乃造黄芪防风汤数斤置于床下,气如烟雾,一夕便得语也,此义堆黄芪防风散得之,黄芪性畏防风,然得防风,其功俞大,盖相畏而相使也。

我引这么一大段关于黄芪这一味的医家论述,就是强广学现在编的药物学还不行,为什么同样的医生,诊断的病都准确,但一下处方,病人服药后,效果不一样,全在是否掌握了药性,是否面对多变复杂的临床病证真正会使用药。四是要畄意收罗历代和近现代医家的医案,前人的直接经验,就是自己的间接经验,这样才能拓宽思路,提高疗效。这样才能站在巨人的肩上,更上一层楼。五多临床,善总结,特别对失败的病例,用心找出真原因,避免再犯同类错误。理论要和临床紧密结合,理论上突破,那收获将是一大片。理论上清晰实践上扎实,你就掌握疾病规律,走了苐一步棋,就知道苐二三步如何走了。这样的话,就离上医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