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中医文化

中医基础理论中有关以和为贵,以心为尊的材料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6-27 09:21:37   来源:Anita   

《黄帝内经>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命名为十二官,其中,心为君主之官。它这样描述心:“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一十二官危。”君主,是古代国家元首的称谓,有统帅、高于一切的意思,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全体国民的主宰者。把心称为君主,就是肯定了心在五脏六腑中的重要性,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
自古道,君明则国昌,主健则体安。心的生理状态正常,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功能则发挥有序;心的生理状态出现问题,也势必要影响到全身其他组织器官功能的正常发挥。一损俱损,既符合大自然运行的基本规律,又符合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
中医“以和为贵”的治疗思想,中医的一切治疗都以调和人体阴阳平衡为总纲,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有一句名言“亢则害,承乃制”,“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即人体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体内阴阳平衡失调所致,“偏阴偏阳之谓疾”,治疗方面只要调和阴阳,使之回复平衡,就无需惧怕病邪的入侵。对于体内的肿瘤,不必过多刻意去攻伐之,只要人体正气充沛,阴阳无偏亢,则可以与肿瘤“和平共处”,使肿瘤无法继续发展,人也可以长期“带瘤生存”。因为对肿瘤滥用攻伐,亦会同时严重损伤人体元气,导致正邪俱伤而危及生命。

中庸,无为,逍遥,非功,忘我,糊涂的境界如斯

潘守宇在河北大学讲中庸------《说文解字》解释“中”就是上下通彻,左右兼顾!“庸”就是变更调整。“中庸”就是通过变更调整,使事物处于上下左右最稳定的状态!事物只有稳定才是平衡,平衡才是美!平衡才是相对的延长!这就是中庸之意,这就是中医的根源,记得过去批《中庸之道》,实际批中庸之道的时候,我们走的还是中庸之道,那个时候我们经常会说出这样的话,我们党既不能犯左倾主义的错误,也不能犯右倾主义的错误,这不就是中庸吗?中庸它是一个调整平衡,使自己处于一个最稳定的状态,中医的魂魄就在于中庸,把人调整为一个最平衡最稳定的状态,这个状态就叫做接近自然,保持人体整体的阴阳平衡,人是不会生病的,恢复人的整体平衡,人的病是可以渐渐治好的,这就是中医与现代医学最本质的区别,,现代医学就是医病,病灶在哪里就医哪里,中医不是的,中医是保持或者是恢复平衡,我们现在的身体很好。要面对各种变化,一年四季的变化、七情六欲的变化、饮食的变化等等,你想保持这个平衡就的针对各种变化,使自己能够接近自然,保持平衡,恢复平衡,有病了是你的身体失衡了,恢复平衡后,病就不治而愈了,所以说,中医的最高境界就是养生,是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理论是一个最基本的规律。
我们读到一个《礼记》里面,《礼运大同篇》,《礼记》里面《礼运大同篇》他就讲了,然后人各安位,各适得其位,这样子的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夫妻相敬如宾。
中庸——儒家的一种主张,意思是“执两用中”,“中”不是中间的意思,不是在两个极端中间找到中间的那一个,而是找到最适合的那一个,中庸之意其实就是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走极端,而是要找到处理问题最适合的方法。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其中庸即为适合,也可以解释为完美。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是中国最高的思维观念与行为准则。事物若臻至完美,若保住完善状态;它的运行就必须在恰当地位,恰当的时间,恰当的限度,即最佳、最好、最合适。也就是适度把握,追求最佳状态,就是天人合一,和谐!
中庸不是庸俗一流,并不是依违两可,苟且的折中,乃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毅力;综合的意志,力求取法乎上,圆满地实现个性中一切而得和谐。
儒家文化讲——水止于平而止;道至于中庸而止。所以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之道,儒家的人赞成,道家的人也一样赞成。“毋太过”历来是两家的格言。因为照两家所说,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好。因为太过和做得过多,都有适得其反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