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中药百科

滋补中药怎么熬最好

    发布时间:2022-04-23 22:23:37   来源:Anita   

您好,如果是普通的滋补中药,只要按照一般的煎服法就可以了:

先把一帖药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水位超出草药平面1公分左右);

用砂锅(不锈钢的锅也可以,不要用铁锅、铝锅)煎药,先用大火烧开,再用小火煎20分钟左右;

倒出药汤大概一小碗(平时吃饭的那种就可以);

再往锅里加入适量水继续煎第二次,20分钟左右,倒出药汤第二碗;

把第一碗和第二碗合到一起,再分开早上晚上各服一碗,这是为了使药性均匀;

同时还要注意是否有先煎及后下的药物,先煎的一般要先于其他药物煎30-60分钟左右,后下的要在其他药物快煎好前5-10分钟加入。

另外,滋补中药有些名贵的药需要分开单独煎煮的,比如阿胶,单独烊化后兑服,再比如人参之类,也宜单独煎或炖后服。如果您对我的回答满意,请给好评哦,谢谢!预祝您身体健康!

煎中药的正确方法?

正确的作法,还是再往泥糊状沉淀物中加点水,并搅混,将此混浊液再服完,是合适的。中医药学有很多同时含甘草和黄连的着名方剂,如《伤寒论》中黄连汤(方为黄连、干姜、桂枝、半夏、党参、甘草、大枣),葛根黄芬黄连汤(方为葛根、黄芩、黄连、甘草),《保命集》中的芍药汤(方为芍药、黄芩、当归、槟榔、黄连、大黄、木香、甘草、肉桂)等方,煎得的汤液,放置后碗底出现的泥糊状物,可以加水搅混再服,或者干脆将整碗汤液搅拌后再服,不弃为宜,其它含此二药共煎所得汤液,均按此法服为宜。

将药材先用清水冲洗,去除灰尘杂质。清洗后,加水盖过药材约一、两公分后,以大火煮开,药汤滚了后,再用大火煮个两、三分钟(目的在杀菌),接着转小火熬二十~三十分钟,取出药汤倒在碗里,这是第一批药汤。

2.再放冷开水入药材中,火滚后再以小火熬二十分钟即可,这是第二批药汤。

3.第一批药汤里面花草类的挥发性成分较多,第二批药汤里面根茎矿石类的成分较多。将第一批的药汤加上第二批的药汤,倒在一起混合后,便是一天内要喝完的汤药。可以分成两次或三次服用。没有服用完的,则先放在冰箱冷藏。

要特别提醒读者,如果中药汤冷掉了,千万不可以放到微波炉中加热,因为微波会改变药性。如果要加热,可用玻璃、陶瓷容器重新煮开或是隔水加热。另外,熬煮药材的容器不可使用铝锅,也尽量避免使用铁器甚至不锈钢,应以陶瓷或玻璃最佳。

在熬中药汤的时候,一定要加盖,尽量使有效成分保留在汤汁里,敏感的人,闻到汤汁的香味,过敏症状就已经开始舒缓了,这就是有效物质逸散到空气中的缘故。

中药煎煮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比如说中药煎煮要不要加盖子。

要使中药切片煎透,让药中的有效成分充分煎出,应以加盖煎为好。尤其是煎煮的药中含有可随水蒸气挥发的成分时,如薄荷、藿香、砂仁等,最好加盖煎煮。这样可使含药物挥发成分的水蒸气在盖内凝集,变成水珠滴回药罐内,由此减少药物有效成分的丢失。

对于多数质地坚实的根、种子或动物药物,如人参、黄芪、黄精、麦冬、五味子、蛤蚧、龙骨等,亦应加盖煎煮,可使药物有效成分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被煎出,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对于那些质地松散、体积较大的中药,如丝瓜络、茵陈、菊花、桑叶等,煎煮时由于药液易外溢,就不应加盖煎煮,并要随时搅拌,使其均匀煎透。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人类抵抗疾病及繁衍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并且其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只是由于煎药过程稍显复杂,下面我详细地介绍一下煎煮中药需注意的各个方面: 煎药器具的选用-煎药的加水量-煎药中注意的问题-煎药前的浸泡-煎煮次数-煎药温度--煎煮时间-留取药液量-服汤药方法-特殊药的煎煮- 一.煎药器具的选用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铁,使药液的颜色加深。与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容性聚合物。与有机酸类成分可生成盐类。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二.煎药的加水量 煎药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汤剂的质量。加水少了,会造成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药液多,病人服药时很不方便。 中药材因其质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别也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疏松其体积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质地坚实其体积就小,吸水量就佟R虼?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是将药物放入锅内,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厘米为准。这种加水方法,简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三.煎药中注意的问题 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2.煎煮次数: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长时间煎煮的效果好。实践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药的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3.煎药的温度: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时间: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而定。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治疗感冒类药物,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滋补类药物,第一煎30-40分钟,第二煎40-50分钟。 5.留取药液量:一般指一剂药经两次煎煮合并后的药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两次服用。儿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两到三次服用。 6.服药的方法:一般一剂药煎煮两次后合并药液,分两次服用。儿童可分2-3次服用。治疗感冒,发热,肠炎,腹泻的药,也可采用频服的方法,即每4小时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为每日服2-3次,小儿以少量多次为好。 7.特殊药的煎煮: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在处方中开出带注脚的药物。 (1)先煎药:一般是一些矿物,贝壳,角甲类药物,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常见的有生石膏,生龙骨,珍珠母,生赭石等。 另有毒性药物先煎,久煎可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如乌头类药物久煎可使乌头碱分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只有原来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仅能降低毒性还能增加强心作用。 (2)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易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投入锅内。常见的有霍香,钩藤,大黄等。如钩藤所含的藤碱,煎煮时间超过20分钟其降压成分易被破坏。大黄,具有泻下清热作用的成分,是大黄甙,但其对热不稳定,长时间加热会分解。而大黄甙泻下作用又比甙元强,故不易久煎,多采用后下方法。 (3)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各别的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常见的有车前子,旋复花等。如车前子易粘锅糊化,焦化。所以需包煎,。旋复花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 (4)溶化服:用热药液将药物溶化后服用。常见的药物有玄明粉,芒硝。 (5)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胶类药物,用热药液烊化后服用。如果混煎会使药液粘性大,影响其它成分的浸出,胶类药物也有一定的损失,所以采用烊化服用的方法。常见的有生阿胶,鹿角胶,龟板胶。 (6)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到一起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7)冲服,一些贵重的药物细粉不能与群药一起煎煮,多采用冲服的方法服用,即将药粉溶于药液中服。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还又可节省药材。常见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黄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