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药膳养生

服用中药需不需要忌口?该如何忌口?

    发布时间:2022-08-02 22:38:27   来源:Anita   

谢谢邀请!对于服用中药需不需要忌口?该如何忌口?服用中时需要忌口,看你得了什么病。服用哪种中药,才忌什么口,因为每种病,每种药有不同的忌口!谢谢友友们支持!

谢邀:吃中药是需要忌口的,中医中药讲究辨症论治,是需因病情体质服用相应药物而忌口。

中医讲究表里,虚实,寒热,阴阳,是对人体综合评诂,加四诊合参,对诊病来说是相当好的。在没有现代医疗进步之前,几千年来师承经验还是有很高诊断水评,人的生长机理是非常精密的,各种各样疾病更层出不穷,人体生病原因复杂多变。

现在科学技术可以把握到几十万公里信息摇控,可摇控到月球,甚至更远到火星,但近在自身本来普通病痛都研究不明白,可想而知人体复杂性奥妙到什么程度,不是说什么科学什么先进来说得通的。什么时候解决明白人体奥秘,把人们普通身体病痛知道了解决了,就是有科学否则不要说什么科学。吃中药忌口是对病情,服药性味而有所忌口的。

如就是普通感冒,中医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样辩症论治就各不同,也有所忌口。

风寒感冒:主要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有稀白痰,口不渴或喜热饮,舌苔簿白,脉浮或紧脉,治而辛温解表,祛风散寒。所服用辛温解表,散寒祛风之药,忌口就是注意不服食寒凉食物。

风热感冒:主要表现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痛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关节痛,小便短,脉浮数。治宜辛凉解表,疏风散热。所服用是辛凉解表,疏风散热之药。忌口就要温性,热气的食物。

这种忌口是对疾病康复是有帮助的。吃温阳补血,补气药就忌,寒凉,散气的的食物。

家里老人说:“夏天不要吃中药,吃了流汗流掉了”请问是这样吗?

随着夏季的到来天气转热,在中医门诊又时常听到许许多多如夏天不能吃中药、吃中药上火、吃中药伤胃、夏天不能吃补药、夏天中药容易变质等等错误言论。有许多应该治疗或正在治疗的病人都盲从的终止了正常的治疗,而在不知不觉中深受其害。

其实,我们只要是动一下脑子,讲一下道理,问一下为什么?这些误己误人的错误观点就都可以拨乱反正,都清清楚楚了。

首先从大道理上讲,中医中药在中华大地传承了几千年,西医在我国的普及应用还不到一百年。难道几千年来我们的先人们夏天得病了不治?更何况过去越是暑夏之季,越多疫病流行,没有中医中药为我们中华民族健康保驾护航,哪有中华民族的的繁衍昌盛。

再从具体问题讲,就说说夏天吃中药会不会上火?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有温法(用热性药祛寒)、清法(用凉性药清热)、补法、泻法等诸多治法;而中药基本药性有寒、凉、温、热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难道夏天医生给你吃寒凉清热药你还能上火?

中药里有许许多多的如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清热解暑、清头明目、清热利咽的有效药物,如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板蓝根、大青叶、胖大海、黄连、黄芩等等,可以治疗各种类型的热病、火证。这类寒凉药何时服用都可以清热祛火,何来上火一说?所以,在辨证论治的指导下,如果病人夏天患了寒病,也必须用热性药寒者热之,辨证准确,用药准确,何来吃中药上火之说?

还有的人说夏天天气炎热,此时若服的药中补阳药多,则易上火,这根本就是个悖论,病人如果没有阳虚,何来服补阳药一说?而误服补阳(热性药),那不只在夏天,在严寒冬季也一样要上火。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确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 那是指夏天天气炎热,是人体阳气最旺盛时,若人体素有阳虚内寒之疾,此时则治之正当其时,体内之寒邪容易祛除,阳气容易恢复,所用之补阳散寒药物则较之秋冬可大幅减少,而效果倍增,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夏天天气湿热,脾胃易被湿热所困,脾胃虚弱,食欲下降,即所谓苦夏,此时不欲食油腻,多喜清凉之食物,而较多的汤药口味苦涩,较难下咽,很多病人对服药有抵触,所以明知没道理,也更宁可信其有。所以应该将“夏天不能喝中药”,改成“夏天不想喝中药”,就更准确些。

当然,中医临床论治还讲究“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的适宜的治疗方法。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尤其是患者的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把这些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以制定出适宜的治疗方法。

夏天服中药也有注意事项夏季服用中药最好在饮食上有所节制最好不要在吃中药期间吃烧烤、慎用辛热香料之品,因为烧烤的食物容易上火,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更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精,所以应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等等发物。

同时,也要忌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冷饮也要少喝,这些东西都会损伤胃气,影响脾胃功能。

要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则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夹杂,病邪难愈。

至于还有人提出,夏天中药容易变质?有些患者自己在家里煎煮中药,每天按常规煎一付药,放在阴凉处或者放在冰箱冷藏,怎么可能变质?另外,更多的病人都是在医院用高压密封煎药机煎药,按说明书常温环境下可以保鲜一个月,在冰箱冷藏保鲜40到60天。当然,如果药液袋鼓起或者药液变味、有气泡时,药液很可能已经变质,最好不要服用。

在中医正确辨证论治的指导下,炎炎盛夏也是治病的良机,尤其是治疗寒冷性疾病,更是因时、因地、因人治疗的好时节。夏天我们患病了要及时治疗,更不应该耽搁一些慢性病的连续治疗。不单单夏天我们患病了要及时治疗,甚至连一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阳衰虚寒类病证。

如肺胀、哮喘、咳嗽、关节冷痛僵硬、怕冷、慢性泄泻、体虚易感等冬天多发的疾病,中医也采取冬病夏治的方法,通过中药内服、穴位贴敷等治疗措施提升人体阳气,扶阳固本,振兴阳气,祛除体内沉积之寒气,调整人体达到阴平阳秘,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从而减少某些疾病的发作,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在此提醒自行煎药的患者,一服药一般一天煎两次(早上煎一次,药渣到晚上再煎一次)。但夏季不能再这样煎药,而是应当煎出一次后,再加水煎第二剂放至晚上服用,煎出的药汁及时放入冰箱低温保存,饮用前应先加热,自己煎煮的中药汤剂一般不建议隔夜服用。

年老体弱为顾之,是顾其标治其本,病分春夏秋冬四季,药为温平寒热四性,是中医知之八法,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升降浮沉也可升可降,汗,冷汗,自汗,盗汗各有不同,也可以发汗,也可以止汗,不可能老人夏天不能吃中药,是温度升高自汗而出,是误了中药的性能,对病起不了多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