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中药养生

长期喝中药会不会对身体有副作用?

    发布时间:2022-08-14 09:32:35   来源:Anita   

长期喝中药对身体会造成一定副作用的,可能会对肝脏和胃部造成一定的损害,建议需要服中药的患者,不要自己盲目的服药,应该先去正规的中医院进行检查身体,根据自己的病症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用药,一定要遵医嘱严格控制好药量,最好病情恢复后就停止服用。

中药的毒性到底是什么?

中药的毒性到底是什么?要理解中医中药的问题,唯一法门只能是故纸堆里寻。

以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为基础的中医理论中,中药之毒不等同于现代医学的毒性,而是指中药四性五味的“偏性”。

中药之毒性《内经》中的“毒”有三重含义:

一是病因之毒,指作为疾病外因的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外邪进入体内转化而成的内在致病因素,分别称为“寒毒”“湿毒”“热毒”“清毒”“燥毒”。

比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就称:“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故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苍丹。阳明在泉,湿毒不生,……。”

其二是药物之毒,也就是这里我们讨论的中药之毒。内经表达这种含义的词都是“毒”与“药”两字连用。“毒药”的毒字并不是用来修饰药字,指有毒性的药;而是一个同义复词,就是“毒”字和“药”字两者是并列关系,即毒就是药,要就是毒。毒药就是指药本身。

比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称:“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虽然毒药之毒“性”指的是性味偏、作用峻猛、能祛邪除病的药。比如,《素问·汤液醪醴论篇》就有“必齐毒药攻其中,鑱石针艾治其外”。一个“攻”字体现药性的峻猛。

但是,这并不能就说明毒药就是有或者没有今天意义上的毒。

其三,“毒”还可以用作动词,指使用毒药进行治疗或干预的意思。比如,最近被热议的用异烟肼毒狗,就是这个意思。

比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

中药之毒“性”非今天所说毒副作用之毒性显见,中药之毒的确是以“性味”区分,而不是像现代药理学毒理学以具体化学成分通过分子作用机制产生的负面性生物效应。

我们都知道,中药不讲求化学成分和生物效应,讲的是“四气五味”,也叫“四性五味”。

四性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五味就是指尝起来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

中药的药性也就是毒性指的就是寒、热、温、凉四性,越是寒热的,偏性就越大,药性也就是毒性也就越大;不那么寒热而带有偏性的称温凉性,偏性小也就是毒性小。

而不具有偏性的也就是所谓的无毒的。

比如,朱砂,是含硫化汞的矿石,是明确已知的剧毒矿物中药。但是,因为它尝起来没有偏性,在第一部中药典籍《神农本草经》就被列为无毒上品第一名。

可见,中药之毒跟今天药理学毒理学上的“毒性”不是一回事。

不同的历史时期中药著作中“毒”的含义各有不同。其含义有以下三方面:其一,“毒药”是药物的总称,其二,“毒性”指药物所具有的能纠正疾病的特殊偏性,即所谓“以毒攻毒”,其三,“毒性”指药物可能对人体造成不良后果。现代中药专著中,中药毒性多为狭义之毒,特指某些中药对人体能造成不良反应的特性,相似于西药毒性和副作用。

既往中药导致中毒或不良反应的报道不多,中药的毒性作用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这是由于历史上绝大多数中药的使用方法是煎煮,煎煮可以降解某些毒性成分;在煎熬之前经过了炮制,炮制也有解毒的效果。中药成分复杂而每一种成分含量通常不多,使其毒性不致显著。配方使用使毒性成分被拮抗,使得明显的中药急性毒副作用并不常见。随着中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成分纯度越来越高,中药制剂越来越多样化,使用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复杂,中药的毒副作用随之越来越明显,应引起高度重视。

导致中药中毒的常见因素:药物含有较强的毒性成分:比如川乌、草乌等所含的生物碱都有较强的毒性。如乌头碱为剧毒成分,可致心室颤动,人口服0.2㎎即可中毒,3~4㎎即可致死。炮制不规范:有毒中药生药禁止内服。配伍不当:违反配伍禁忌会导致中药中毒。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对于药物的敏感性、耐受性不同,可能造成对药物的不同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