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中药养生

麦冬和知母的功效

    发布时间:2022-08-08 15:54:44   来源:Anita   

知母麦冬饮
材料:知母6克,麦冬6克,清水适量。
制作:两者用水冲泡饮用。
次数:坚持每天饮用一次。
功效:知母味甘,性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的作用。同时知母和麦冬都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在减腰腹上更胜一筹。

知母 蜜远志 川弓 厚朴 牛膝 首乌藤 砂仁 这几样中药是干什么的?

知母,可清热泻火、生津润燥,除虚热,常与石膏同用。
蜜远志,远志蜜炙,增强了化痰止咳的作用。
川弓,应该是问川芎吧,是活血、祛风药,可治头痛
厚朴,化湿、理气药,配伍化痰药可治疗梅核气
牛膝,分怀、川两种,估计你问的是怀牛膝,是活血药,也可强筋骨
首乌藤,也叫夜交藤,安神药,治失眠的,也可祛风通络
砂仁,化湿药,一般用于胃口不佳,也可用来安胎

就这些了

知母,黄柏泡水喝的功效?

知母是可以清上焦肺热、中焦胃热、下焦肾热,养津养阴,一般都是用于气分高热证,也可用于发热后期虚火伤证。黄柏具有解热、去梗、清热、干湿等作用,黄柏具有除湿、除热、除骨、蒸煮的作用,多用于湿热毒证和阴虚证。联合应用具有滋阴降火,滋补肝肾,养精血等作用。

知母含量不够咋办?

知母苦寒,清热除烦,上清肺热,

止咳祛痰,下泻肾火,骨蒸劳热。

(一)传统用法

知母性寒,味苦、甘,入肺、胃、肾经。功效为清热除烦,泻肺滋肾。

本品苦寒质润,能上清肺热而泻火,下润肾燥而滋阴,并能清胃热而除烦渴。

1.肺胃实火,高热烦躁,口渴自汗,脉洪实等宜生知母常辅佐石膏应用。

2.肺热咳逆常配贝母同用。

3.阴虚火盛,骨蒸劳热,盗汗,咳血等宜用盐水炙知母,多与黄柏同用,并配入养阴药物。

4.消渴属肺胃燥热者,常与天花粉、麦门冬、石膏等同用;属肾阴不足者,可与熟地黄、山药、天门冬等配伍。

(二)用量标准

煎服6~12克。

(三)使用注意

本品有滑肠作用,脾虚便溏者慎用。

(四)施治鉴别

知母与石膏,虽皆能清肺、胃实热,但石膏辛甘大寒,重在清解;知母苦甘寒质软,主在清润。因此,凡肺热实喘,治须清宣肺气者,多用石膏;肺热燥咳,治须清热润燥者,多用知母。正因二药一重清解,一主清润的特点,故阳明气分燥热伤津之证,二药又常相互配用。

知母临床应用指征以关节呈游走性疼痛而肿胀者为宜。如不肿痛者不宜使用。

知母一般用量为5~40克,配伍用量12克。

治肾虚阴亏火旺,腰背酸痛,腰膝肿痛,配伍黄柏9克,加六味地黄丸。

治腰腿痛(根性坐骨神经、股神经痛)、胯气滞痛,配伍黄柏、杭芍、陈皮、杜仲、延胡索、地鳖虫、香附各9克,当归、丹参、川牛膝各12克,生地黄15克,西小茴6克,炒薏苡仁30.克,甘草、伸筋草各4.5克,发麻者加桂枝6.~9克。

治膝关节肿痛(关节滑膜炎、关节周围炎)、鹤膝风,配伍黄柏,川续断、杜仲、青皮各9克,熟地黄15克,细辛4克,白术12克,牛膝、党参各9~12克,升麻、川芎各6克,炒薏苡仁30克,黄芪15~30克,炙甘草、伸筋草各4.5克,葱白3寸,生姜3片。

凡关节疼痛肿胀者,均可用知母配黄柏治疗,临床观察均有效。

发热、脉数(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两种情况皆可使用知母。脾虚便溏者忌用。

知母配伍用量为5~15克。

配石膏,治热在气分;配浙贝母,治肺热咳嗽;配黄柏、治骨蒸潮热;配天花粉,治阴虚消渴;配白术、防己,治湿热肢体水肿。

知母与生地黄、黄芪配伍,协调寒热,治妇女更年期寒热往来之证甚效。

知母性寒味苦,上则清肺金而泻火,下则配黄柏滋阴降火以清虚热。

其临床应用指征为腰膝酸软,遗精,潮热盗汗,喉痛咽干,或高热烦渴,或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稠等阴虚火旺或气分实热证。

知母有滑肠作用,脾虚便溏者慎用。

知母配伍用量为6~24克。

治阴虚火旺,用知柏地黄丸;治慢性肾炎有阳热症状者,以知母配黄柏、苍术各12克;治潮热,以知母、鳖甲各15克,地骨皮12克,青蒿、白薇各10克;治气分实热,以知母配淡竹叶各9克,生石膏30克;治消渴,以知母配天花粉、麦门冬、淮山药、五味子各12克,干地黄15克;治长期用糖皮质激素而有阳热症状者,以知母配生地黄各15克,黄精10克;治肺热咳嗽,以知母配伍黄芩、贝母、桔梗各10克。

(六)临床妙验

头皮毛囊周围炎

夏枯草各30克,煎剂冷湿敷患处2次。治疗本病19例,其中11例脓性分泌物多,颈后淋巴结明显肿大,加服复方新诺明。结果,全部痊愈

前列腺肥大

(益母草50克,丹参30~50克,大黄10~15克,知母、黄柏、牛膝各20克)水煎服。治疗本病80例,总有效率为86.3%(《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年3期),三、栀子栀子苦寒,泻火除烦,清热利湿,

降压退黄,凉血止血,炒炭祛寒。

(一)传统用法

栀子性寒,味苦,人心、肝、肺、胃三焦经。功效为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本品苦寒清降,既入气分,又能人血分,既能清三焦之热,又能凉血止血。故热病每多用之。

1.热病心烦或虚烦不眠常与香豉合用。

*2.湿热黄疸,发热无汗,小便短赤常与茵陈、黄柏同用。

3.血热妄行、呕血、鼻出血、便血多用栀子炭与生地黄、大蓟等配伍。

此外,湿热所致的鼻出血、酒糟鼻及火疮,肝热目赤等证,单用内服外敷或配伍其他清热药物应用均可。

(二)用量标准

煎服3~10克,生用泻火,炒用止血。

(三)使用注意

脾虚便溏者忌用。

(四)施治鉴别

栀子药用果实。若单用果皮,名栀子皮,偏于达表而祛肌肤之热;若用种子,名栀子仁,偏于走里而清内热。

焦栀子主治湿热病证,如黄疸及疮疡肿毒而有舌边尖红,苔薄黄或白为应用指征。

寒凉者,呕吐者,均不宜使用。

栀子配伍用量为10~18克。

治热病心烦不得眠,以栀子配伍淡豆豉各12克。

治急性肾炎,以焦栀子配伍淡豆豉各12克,杏仁、枇杷叶、云茯苓各15克,滑石、薏苡仁各20克,通草10克。

治湿热吐泻,余邪未清者,用驾轻汤(焦栀

知母无毒,正常用量6~12克,用15克也可以,何况现在药材都是人工种植的,效果本来就打折,用15克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