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中药养生

中药的毒性到底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6-28 20:38:31   来源:Anita   

中药的毒性包括广义的毒性和狭义的毒性。古人认为:药物都有偏性,这个偏性被称为毒,所以有的书籍把中药称谓毒药,这是广义的毒性。例如张景岳在《类经》里就曾说到:“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而中医的治疗原则是“治病求本、以偏纠偏”,就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阴阳的偏胜偏衰的矛盾,以达到阴阳平衡、延年益寿的目的。

狭义的毒性是指中药本身的毒性,使用不当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甚至死亡。在《中国药典》2015版中,“性味与归经”项下,有“有大毒”、“有毒”、“有小毒”的表述。有大毒系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品,国务院出台《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对有大毒的中药进行特殊管理。而有毒和有小毒的药品没有强制性的要求,《中国药典》也只是说:作为临床用药的警示性参考。

附《中国药典》2015版有毒中药名单:

有大毒(10种):马钱子、马钱子粉、川乌、草乌、巴豆、巴豆霜、斑蝥、天仙子、闹羊花、红粉、有毒(42种):制川乌、制草乌、白附子、附子、半夏、天南星、制天南星、硫黄、雄黄、洋金花、甘遂、狼毒、千金子、千金子霜、蟾酥、轻粉、干漆、土荆皮、山豆根、仙茅、白果、白屈菜、朱砂、华山参、全蝎、芫花、苍耳子、两头尖、苦楝皮、金钱白花蛇、牵牛子、香加皮、臭灵丹草、常山、蜈蚣、罂粟壳、蕲蛇、京大戟、三颗针、木鳖子、商陆、蓖麻子。

有小毒(31种):丁公藤、九里香、土鳖虫、大皂角、川楝子、飞扬草、小叶莲、水蛭、艾叶、北豆根、地枫皮、红大戟、两面针、吴茱萸、苦木、苦杏仁、金铁锁、草乌叶、南鹤虱、鸦胆子、重楼、急性子、蛇床子、猪牙皂、绵马贯众、绵马贯众炭、紫萁贯众、蒺藜、榼藤子、鹤虱、翼首草。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中药的毒性到底是什么?要理解中医中药的问题,唯一法门只能是故纸堆里寻。

以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为基础的中医理论中,中药之毒不等同于现代医学的毒性,而是指中药四性五味的“偏性”。

中药之毒性《内经》中的“毒”有三重含义:

一是病因之毒,指作为疾病外因的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外邪进入体内转化而成的内在致病因素,分别称为“寒毒”“湿毒”“热毒”“清毒”“燥毒”。

比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就称:“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故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苍丹。阳明在泉,湿毒不生,……。”

其二是药物之毒,也就是这里我们讨论的中药之毒。内经表达这种含义的词都是“毒”与“药”两字连用。“毒药”的毒字并不是用来修饰药字,指有毒性的药;而是一个同义复词,就是“毒”字和“药”字两者是并列关系,即毒就是药,要就是毒。毒药就是指药本身。

比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称:“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虽然毒药之毒“性”指的是性味偏、作用峻猛、能祛邪除病的药。比如,《素问·汤液醪醴论篇》就有“必齐毒药攻其中,鑱石针艾治其外”。一个“攻”字体现药性的峻猛。

但是,这并不能就说明毒药就是有或者没有今天意义上的毒。

其三,“毒”还可以用作动词,指使用毒药进行治疗或干预的意思。比如,最近被热议的用异烟肼毒狗,就是这个意思。

比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

中药之毒“性”非今天所说毒副作用之毒性显见,中药之毒的确是以“性味”区分,而不是像现代药理学毒理学以具体化学成分通过分子作用机制产生的负面性生物效应。

我们都知道,中药不讲求化学成分和生物效应,讲的是“四气五味”,也叫“四性五味”。

四性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五味就是指尝起来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

中药的药性也就是毒性指的就是寒、热、温、凉四性,越是寒热的,偏性就越大,药性也就是毒性也就越大;不那么寒热而带有偏性的称温凉性,偏性小也就是毒性小。

而不具有偏性的也就是所谓的无毒的。

比如,朱砂,是含硫化汞的矿石,是明确已知的剧毒矿物中药。但是,因为它尝起来没有偏性,在第一部中药典籍《神农本草经》就被列为无毒上品第一名。

可见,中药之毒跟今天药理学毒理学上的“毒性”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