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中医文化

请你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拟三条宣传标语?

    发布时间:2022-02-18 11:11:08   来源:Anita   

①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②保护中华国粹,传承中医技艺;③发挥中医优势,建设健康中国;④发展中医药,健康你我他

从培养人才角度出发:现在的中医教育模式很难出中医。本科阶段中西比例六比四,本意是好的,想让培养出的医生具有现代医学知识,更好的造福群众百姓;但是实际上,医学生本科教育都为五年,西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只是辅助学学,一带而过,这就造成中医学生在相当的时间内,中西医都学的不深入、不扎实,虽然说时间是挤出来的,但作为医学生五年时间是很紧张的。而且中医博大精深,西医知识也如此,能学习到的知识有限。研究生教育呢,从15年改革全面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研究生教育,从以前的七年制变成现在的八年制。研究生三年基本都是在不同的科室轮转,本意也是好的,想让医生全面学习医学知识,配合国家政策下基层,为祖国人民造福,但实际上由于社会各种原因,毕业后并不想去基层,各种保障跟不上,为了希望留在更好的城市拼搏,也就造成恶性循环,大家都去三甲大医院而不愿意去基层医院。这种制度也有其不足之处,就是对本专业的学习掌握太少,三年时间只有不到六个月在自己所选择研究的科室;其次呢,由于现在医患关系、医疗制度等各方面原因,研究生上手术的机会比较少,更多的是每天收病人、写病历、整理病历、帮医生跑腿等活,研究生没有寒暑假,完全按照医院的安排走,越来越多的医学生感到迷茫,当然呢全国前几的医学院校还是按照更高层次的目标来培养人才。而中医呢,完全按照西医院校的培养模式进行,也是实行规范化培训,再加上现在中医院西化比较严重,因此对于中医研究生来说更多的从事西医的工作,不过没有手术而已,每周半天的跟师时间,学到的有限,再加上规培起早贪黑剩余的时间更少了。因此中医按照现行的制度,研究生、博士根本培养不出人才。最后只能是披着羊皮的狼。研究生导师,面临着断代或者青黄不接,说的极端点已经是了。自认为最好的医生,应该是二十世纪初出生的那代人,继接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有西医的传入,形成中西碰撞交融。或者说,时代变了,在那种环境下才能更好的出人才,现在社会环境很难出现了。现在的教学中医院导师,很少有大师风范了,更多的运用现代医学,对于中医知识也是略知皮毛,因此培养出中医师更难了。大多数靠自学了,而由于中医的特殊性,师承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民间中医显得非常重要了。因此,建立起适合中医的培养模式迫切需要。从现行体制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么多年没有碰上自认为非常厉害的医师。大多数都是中西药一起使用,具体作用不得而知。举几个例子:心身科主要治疗失眠的病人,都是中西药并用,有患者坚持要服中药,被告知起效慢,最后也是中西药并用。轮转过不少科室,几乎都是中西药并用,很少有单独使用中药治疗的。也有人说,中西药并用疗效更好,但这种说法很难有比价好的验证。也可能见识太少,没见过多少疑难杂症。另一方面,从医生的水平来谈,每天门诊病人很多,上午三十个号最少,一小时看八个病人,每个人也是七八分钟,留给医生思考的时间太少了,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有快速准确的辩证。总之,在教学中医院找到一位有深刻中医功底的医生太少太少了。因此,如何将师承、民间中医、研究生教育融入到一起是很大的难题。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医院实行事业编制,当你踏进去基本就不会失业了,除非遇到升职称需要一些硬性条件,最安稳的职业不为过。医教研是每个医生的至高境界,可是又有多少医生能做到呢?不管中医院还是西医院,医生的生活都是很累的,需要慢慢熬。对于科研,西医院进行的相对比较多,中医院在这方面可能进行的不是很多。有安稳的生活,每天看看病人,过过日子何必把自己弄的那样累,我想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因此,逐渐去事业编也在进行,但是也有相对的不足,比如事业编和非事业编的工资、社保会差比较多,如何形成一种比较好的考核方法是个难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不能以工作量、绩效为标准。从现代化及本身来说:争论一直不休。如果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搞清楚中药的作用机理,就会逐渐走上“废医验药”的道路,而这与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每个人制定个体治疗方法相矛盾。从七十年代开始,中药的现代化在不断进行,单味药的研究容易进行,分析每味药材的含量、作用机理等。不是每个人想研究都可以进行的。单味药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成果,比如康莱特注射液,从薏苡仁中提取;榄香烯注射液,从郁金中提取,肿瘤科的病人常使用。可能这种路线更为大家所理解。话说回来,现代医学所使用药中,许多也是从植物中提取,最后研究机理为人类所使用,比如达格列净,最开始从太平洋岛国发现,经过数十代人的努力,最终成为新型糖尿病治疗药物。验方许多,从经济角度、迫切性考虑,选择出具体的研究方剂又很难;研究还是从现代医学角度进行,研究具体的分子生物信号通路,还是另寻一套研究标准方案。中医理论的深奥、未实施标准化,不像现代医学或者从小的教育那样,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更多的是一种经验之谈,“不传之秘在于量”,所以其发展会有很大的阻碍。举个例子,标准化。许多方面都需要标准化,常见的舌苔黄、白色,当然也有染苔黑苔,对于黄白只是感官的认识,到底什么是黄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那么黄色代表1白色代表0,在0和1之间的又是什么颜色?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标准,这就造成传播的困难。针灸穴位,大多数以骨度分寸来定位,实际操作时很难确定到准确位置,扎的深浅也是个大致范围,等等。由于种种原因,疗效的认可也有一定的争论,所以更多地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治疗有效果,“神医、好医生”,治疗效果不明显,可能是患者的原因。具体情况也说不清楚。曾见过,肿瘤病人患病看中医,看过一定疗程,去西医院治疗而错过最佳治疗期,老伴愤怒说“我恨死中医了,要不然有治愈的希望,现在都晚期扩散了”;见过,服用中药致肝肾不可逆损害的病人;也见过,面瘫病人经过针灸治疗好转的案例;还见过,马应龙痔疮膏、同仁堂槐角丸治疗痔疮,而省去手术的麻烦。当然并不是一无是处,如何发掘中医的优势病种也是一大难题。什么病用中医治疗有效,什么情况不仅有效而且比用现代医学治疗更高效。转移到“治未病”方向来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是像西医院一样,现在三甲中医院设立各个科室,分科越来越细,越来越失去自己的特色。希望中的中医院应该是二级,没有住院部,只有门诊看中医的,不带其他夹杂的。大家争论的同时,不妨想想办法,为其发展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