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中医文化

求助中医····

    发布时间:2023-01-12 05:27:36   来源:Anita   

风湿病是西医病名,此病多属中医痹证范畴,为临床常见、多发的一种难治性疾病。 中医认为风湿病的发生,主要与正虚、邪侵及痰浊淤血有关。在人体正气不足时,风、寒、湿、热外邪侵袭,痹阻肌肉、关节、经络之间,致使气血运行不畅,则出现肌肉筋骨关节疼痛、麻木、展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畸形。病久不愈,可致关节肿大、变形,疼痛加剧,皮下结节,肢体僵硬,麻木不仁,且诸症顽固难愈。 中医治疗风湿病遵循辨证论治原则,首当辨明虚实寒热。病属实者,以肢体关节肿胀、疼痛、麻木为主症,无正气虚弱表现。病属虚者,伴气血损伤、脏腑亏虚证候。临床治疗风湿病通常按病证寒热性质主要分为风寒湿痹与风湿热痹两型。目前各药店里治疗风湿病的中成药很多,患者应根据自己的具体证型选用,才有可能取得好的疗效。


一、 风寒湿痹 症状:肌肉筋骨关节疼痛、肿胀,肢体麻木,展伸不利,恶风畏寒,得热痛减,遇冷痛增。舌苔薄白或白腻。风寒湿痹又有行痹、痛痹及着痹之分。行痹以感受风邪为主,肢体关节多呈窜痛,痛处游走不定;痛痹以感受寒邪为主,肢体关节痛剧,痛有定处,喜热怕冷;着痹以感受湿邪为主,肢体关节肿胀,痛处固定,肌肤麻木、沉重。 治则:散寒、祛风、除湿、通经活络。 中成药:风寒湿痹冲剂、风湿关节炎片、追风透骨丸、疏风定痛丸、小活络丹、宝光风湿液、风湿骨痛丸、祖师麻片、麝香风湿片、老鹳草膏、史国公药酒、冯了性药酒、骨刺消痛液、护骨酒、木瓜酒。 外用药:骨友灵擦剂、麝香壮骨膏、天麻追风膏、狗皮膏。


二、 风湿热痹 症状:肌肉筋骨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甚者痛不可及,得冷稍舒,或伴发热、恶风、口渴、烦闷等全身表现,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 治则:清热、祛风、除湿、通经活络。 中成药:湿热痹冲剂、二妙丸、四妙丸、痹隆清安片等。


三、 其他证型 症状一:若病人肌肉筋骨关节肿痛,而无局部冷热与皮色异常,亦无喜暖或怕冷等全身症状,则多属感受风湿之邪。 治则:以散风除湿为主。 中成药:散风活络丸、舒筋活血片、活络丹、天麻丸、风湿关节炎片、昆明山海棠片、雷公藤片、正清风痛宁等,并可外用追风膏、伤湿止痛膏。 症状二:若病人肌肉筋骨关节肿痛,怕冷亦怕热,关节局部喜暖亦喜凉,多为寒热错杂淤血阻络。 治则:散寒清热、通经活络。 中成药:通络开痹片。 症状三:若风寒湿痹病人兼有气血两虚,可见面色萎黄、乏力气短、自汗心悸、食少便溏。 治则:益气养血。 中成药:大活络丹、活血通脉片等。 症状四:若风寒湿痹病人兼有肝肾亏虚,可见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健忘尿频、关节强直畸形或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阳痿遗精;偏阴虚者,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咽干盗汗;偏阳虚者,形寒肢冷。 治则:补养肝肾、强壮筋骨。 中成药:健步壮骨丸、益肾蠲痹丸、壮骨关节炎丸、灵效丹系列等.




风湿的典型症状就是:酸,困,麻,凉,疼具备有2种或2种以上的症状就是风湿



风湿是指以肌肉、关节疼痛为主的一类疾病。主要影响身体的结缔组织,可能是免疫系统损伤造成的。中医认为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脉引起的


根据历代医家经验,从病因分类考虑,一般将风湿病分为一下几种:


1.风痹:


以感受风邪为主,侵犯肌肤、关节、经络,风性走串,故临床以疼痛游走不定为特点。因风为阳邪,“上先受之”,故多发为上肢、肩背等处;卫阳不固,膝理空疏,故有恶风,汉出之症。


2.寒痹:


多因阳气不足,感受寒邪,其表现以肢体关节疼痛为著,且固定不移,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或缓解。又因寒主收引,其性凝滞,故临床常兼恶寒、肢体拘挛、屈伸不利、脉弦紧等。


3.湿痹:


以感受湿邪为主,湿邪留滞于肢体、关节、肌肤之间,临床表现以上述部位肿胀疼痛、麻木重着为特点。因脾主湿,而湿性黏滞,阻碍气机,故又多见脾不运湿之症,如头沉而重、胸闷纳呆、腹胀身倦、苔腻、脉如缓等。


4.热痹:


以感受热邪或湿热之邪为主,或风寒湿邪入里化热,以肌肉关节红肿热痛,伴有身热、汗出、口渴、舌苔黄腻、脉滑数为特点。因热为阳邪,易伤阴津,故红肿明显,常兼有红斑、结节、口渴、便干等症。


5.燥痹:


以感受燥邪为主,或由于阳热之邪化燥伤阴,导致肌肉筋骨关节失于儒养而引起得一类痹病。因“燥胜则干”,阴血津液不足,筋骨关节失于儒养,故临床以肌肉瘦削,关节不利,口鼻干燥,目干而涩等为主要特点。


6.风寒湿痹:


风寒湿邪兼加而至,为“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本义.临证时需辨析三者之中孰轻孰重.若以风,湿为主者,称为“风湿痹”:若以寒、湿为主者,称为“寒湿痹”;若风寒湿三气兼重,则以“风寒湿痹”名之。


7.湿热痹:


感受湿热之邪为主,或是风寒湿等邪气郁久化热而为换。


临床所见,一般而热痹多为湿热痹。其临床表现为湿痹与热痹症兼而有之。按部位分类;根据病变部位进行分类的一种传统方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五脏痹和五体痹之称,并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