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中医文化

请中医解答此副药......

    发布时间:2022-12-15 07:47:34   来源:Anita   

一、请中医解答此副药......

去金银花和莲心为气血双补的药,加上金银花和莲心就不知道了

同一个病人,100个中医有100个“诊断”,

同一个诊断,100个中医有100个“方子”,

同一个方子,100个中医有100个“解释”!

100%的中医知道中医是伪科学,几乎

100%的西医不知道中医是“纯巫术”!几乎

100%的“纯中药”暗地里偷着掺西药!

100%的中医是100%的骗子,骗100%的病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国人从小就生长在乌烟瘴气、彻头彻尾的“巫文化”中却浑然不知,还洋洋自得!

乱七八糟的,有一点像是治咽炎的。没什么功效。

啊,神药啊,我终于发现这副百病皆治的药了!

二、中医是如何开药方的?根据什么制定各种草药的比例有什么依据嘛?

一个是经验,一个是实验。

当然经验的原型也是由最初的实验得来的。

自古中医实验方式与现代医学一直是不同的。这也是被认为中医无科学依据的原因。

它采用的是一种叫内证的试验方法,不是在动物身上,而是在自己身上,也就是以身试药。还学要具备一种能力,叫内视能力,有这种能力可以清楚感受到药物的归经,作用方式,毒副作用,以及作用强度。讽刺的是这种能力在中医上几乎失传,而在中国众多内家气功流派中却代代相传(练过太极的人都知道),用以感受经络中气的流动,同时在医家失传在武家盛行的还有象征中医极高境界的五行导气法.所以中医和武学不分家的,许多武学世家医理也自成一派,可惜门户之见太重。

不过前人已经做过实验,并记下药性,我们只需要借助这些宝贵经验配药就行了。 (新物种除外)

这个很难用一级话说清楚,通过药性、药理,辨证施治,如果还其可以买本中药书看看 你就明白了

同一个病人,100个中医有100个“诊断”,

同一个诊断,100个中医有100个“方子”,

同一个方子,100个中医有100个“解释”!

100%的中医知道中医是伪科学,几乎

100%的西医不知道中医是“纯巫术”!几乎

100%的“纯中药”暗地里偷着掺西药!

100%的中医是100%的骗子,骗100%的病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国人从小就生长在乌烟瘴气、彻头彻尾的“巫文化”中却浑然不知,还洋洋自得!

三、请中医帮我看下,这是阴虚还是阳虚?是虚火还是实火?

1、肾阳虚症状

肾阳虚者:常见有肢体畏寒、精神萎靡、腰酸耳鸣、舌淡苔白、体胖、腰痛而且发凉以及手脚冰凉、伴有尿频等症状。肾阳虚有和肾阴虚相同的症状如:腰膝酸软、四肢乏力、性欲减退,因为是阳虚,中医理论认为阳虚生外寒,会出现怕冷的症状,面色虚白,畏寒怕冷,手脚冰凉、小便清长,大便稀薄等。性欲比较低下,与现代医学上说的雄性激素低下有相同之处。阳虚表现的是外在的,主要有怕冷的症状,男性阳痿早泄、女性月经推迟量少色暗、脉沉迟。腰酸乏力,四肢酸软等是共同的症状。

男性朋友首先感觉到腰痛,因为腰是肾之府,痛的同时能明显感觉到腰里面发凉,这是最典型的肾阳虚症状,需补肾阳。应选择羊肉、鹿茸、补骨脂、肉苁蓉、肉桂、益智仁等补之。

2、肾阴虚症状

肾阴虚者,常见有肺热、咽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苔、口干舌燥、尿黄便干、烦躁、手心发热爱出汗、四肢乏力、脱发,牙齿松动,记忆力减退,性欲减退,遗精、早泄、脉细数等肾阴虚症状。中医理论阴虚生内热,表现的是内在的,容易出现五心烦热(就是两只手心,两只脚心,心口热的感觉),睡觉时容易潮热盗汗。中青年活动量较大,无论是学习、锻炼,物质耗损较多,性欲并不特别低,但射精快,或有遗精现象,需补肾阴。可选用海参、枸杞、甲鱼、银耳等进行滋补。

同一个病人,100个中医有100个“诊断”,

同一个诊断,100个中医有100个“方子”,

同一个方子,100个中医有100个“解释”!

100%的中医知道中医是伪科学,几乎

100%的西医不知道中医是“纯巫术”!几乎

100%的“纯中药”暗地里偷着掺西药!

100%的中医是100%的骗子,骗100%的病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国人从小就生长在乌烟瘴气、彻头彻尾的“巫文化”中却浑然不知,还洋洋自得!

医学事关子孙后代的健康,不能不讨论透彻。

综合调理吧。找一位有水平的中医师综合调理。好像有内热、下焦有炎症。

看你的症状表现可能为阴虚

四、“巫山”到底起源三峡,还是山西?

“巫山”作为地理名,并非三峡地区独有!中国至少八个省都有过“巫山”的记载,见于晋南、济北、苏南、浙东、淮北、三峡、湖北、湖南等地。一般认为这是早期部落迁徙地名搬家,随“巫文化”的传播而来。例如,汉代乐府曲名《巫山高》,原本是描写江淮水深,无桥可渡,游子思乡,临水远望,不得东归。其中的“巫山”是指淮北的“巫山”,并不是三峡地区“巫山县的山”。

不过,总有一些人喜欢望文生义,见到“巫山”二字就会误以为是今三峡地区的“巫山县”,甚至直接把中国古代的“巫山文化”与今天三峡地区的“巫山县”混为一谈!比如,有人会因为无知或者故意出于其他目的,经常把湖北云梦“巫山云雨”、“巫山神女”有关的诗词及民俗传说,张冠李戴为今三峡地区“巫山县的云雨”、“巫山县的神女”。

实际上,宋玉《高唐赋》:昔楚怀王游云梦之泽,梦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阳,高邱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汉书・文苑列传》:“楚灵王既游云梦之泽,息于荆台之上。前方淮之水,左洞庭之波,右顾彭蠡之T,南眺巫山之阿。延目广望,骋观终日。”这里所指的“巫山”均是湖北云梦的巫山,又称阳台山!根本不是今三峡地区“巫山县的巫山”。

《方舆胜览》:“阳台山,在汉川县南三十五里,或言宋玉作《高唐赋》处,有裴敬碑载其事。”《太平寰宇记・淮南道》:“阳台庙在县南二十五里,有阳台山。山在汉水之阳,山形如台。按宋玉《高唐赋》云楚襄王游云梦之泽,梦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阳,高邱之阻。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遂有庙焉。今误传在巫峡中县。今裴敬有碑以正其由。”当代学者赵逵夫也认为:战国时楚人所说的“巫山”在汉水以南的云梦泽一带,故登云梦之台可以望见“巫山”的高唐观。

中国长江三峡当地的“本土”人类文明,实际是起源于今三峡奉节县白帝城一带的“鱼凫”文明,而不是外来的“巫(咸)文化”。后来,才又融入了外来的“巫(咸)”文化,有了“巫咸山”,即“巫山”。

也就是说,长江三峡地区的“巫山”是因外来“巫文化”在三峡地区传播才得名的,而且早在三峡那个“巫山县”出生之前就已经有了。所以说,“巫山”一词的起源根本不可能是指三峡地区“巫山县的山”!

今三峡地区的“巫山县”原本只是当地古“鱼国”(今奉节县白帝城)的一个属地,即三峡地区古奉节的一部分,三峡地区最早的“巫山文化”其实是奉节古鱼国的“巫文化”。直到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原奉节“鱼国”的一部分被楚国占领,另置“巫郡”,这才有了后来的巫山县。

中国唐宋时期,长江三峡地区隶属奉节夔州都督府辖区,是当时中国南方最重要的繁忙交通要道,其夔州的山水及其巫文化(即夔巫文化)经唐宋众多文人骚客三峡诗词文章的传播,才让三峡传说开始流传天下。

正因唐宋文化对后世的影响,使得三峡地区的“巫山”成了今天中国最有名的“巫山”。但唐诗宋词中的“巫山”大都是泛指方位地理,一般以“巫山”代称整个“长江三峡”,喻指“文化巫山”,并非狭义指“巫山县的山”。今中国地理也正是据此对“东北-西南走向”的“巫山”山脉作的通解释义,大致包括今湖北省秭归县、兴山县、巴东县、建始县,以及重庆市巫山县、奉节县境内的山。所以,不能因现在的“巫山县”与历史上的“巫山文化”同名,就随便张冠李戴三峡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巫山”之名源出中国宗教民俗“巫文化”中的“巫咸”。杨慎《艺林伐山》卷四:“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师,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封于是山,因以为名”。“巫山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概念,其“巫山”的定义是指“巫咸山”,而非“巫山县的山”!实际上,上古传说“巫(咸)山”神话时,根本都还没有三峡地区的巫山县。

《山海经》:“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安邑”条:“巫咸山在南。”《水经注・涑水》:“涑水西南迳监盐县故城,城南有盐池,上承盐水。水出东南薄山,西北流迳巫咸山北。《地理志》曰:山在安邑县南。”经郦道元考证,“灵山”、“巫咸国”、“巫咸山”等均在今山西夏县境内。

《太平寰宇记》“陕州夏县”:“巫咸山又名覆奥山……巫咸山祠在县东五里巫咸山下。”乾隆二十八年立《白沙河南北岸改建石堰记》:“解州夏县白沙河,一名巫咸河,发源中条山,出巫咸谷。”正因诸多早期地理权威文献的确凿记载,近代研究中国上古神话的徐旭生、以及历史地理大师谭其骧等,也都确认《山海经》所载巫咸国、巫咸山之地望,在今山西省夏县境内,山西省的“晋巫文化”由此被公认为是中国“巫文化”的源流。

上一篇:中医起源于哪里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