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中医文化

谁知道中医的起源?历史上经历过几次的沉浮和劫难?

    发布时间:2022-12-12 07:54:33   来源:Anita   

谁知道中医的起源?历史上经历过几次的沉浮和劫难?

可以这样说,有了人类历史,也就同时有的医学史.但是从有记载,怕是要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那时已经有了关于病的记载和文字.如果画个器皿里面画上如虫样的东西表示肚内有虫的象形字. 在周代有了更详细的描述.如有:“聚毒药民供医事”的记载,就是说收集各种药物供医疗用。且还把医生分为四类。如食医(供官族的营养医)、疡医(外科医生)、疾医(内科)和兽医。这在医古文上都有描述。

因为中国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战争史,连年的争战,民不聊生,人们以野菜野草为生,这样也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如有些人吃到了马齿菜,结果腹泻好了,一次则认为是偶然,二次就有了关注或是记载。所以说中医直接来源于民间和实践。

如果说发展的高峰时期,第一个要数二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了,在那时产生了一部名署,《黄帝内经》,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及经验,确立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发展的基础。它里面包含了当时的对内脏的生理病理的认识,诊断,针灸,辩证和汤剂治疗。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它其实是民间的无数医家的经验积累,假借当时人民对黄帝的崇拜思想而推出的。

第二个要数《难经》的出现,它补充的内经的不足,与内经一样成为现在指导后世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它系扁鹊所写。当时还有后来在湖南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再后来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在《黄帝内经》和《难经》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经验写成《伤寒杂病论》。后来由于战乱而遗失。现在看到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后来写脉经的那个张叔和根据收集整理,分为治疗内科病的金匮和治外科的伤寒。

药物方面还要好多,象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不说了,太多了。

劫难怕是要数老秦的《焚书坑儒》了吧。连年的战乱,年年都在消耗,象三国时期的化佗的“麻沸散”,因小看守不敢收而焚之一炬,实为可惜。加上中国传统的老思想,传男不传女,也让很多精华随风而去。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去声,中。“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到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过去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 “传统医”“国医”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两千多年前,《汉书》里的那个中医概念,倒是体现了中国医学中的一个最高境界。

有书记载的好查,没书记载很多!!!!

古代很多医学大家的技术传承几乎传不过三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中医文化是我们民族发展后长期积累下来的产物,它与人的生产、生活以及生老病死都息息相关。

不过,我国古代社会常常出现一种现象,即中医文化只传本家,不传外人,或是只传男不传女,这就导致许多神奇的手艺失传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医的奥秘。

图片:晒中药剧照

一、中医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早在原始社会,中医就诞生了,当时社会的最大问题就是温饱,原始社会的人类常常为了填饱肚子而饥不择食,故而常常会误食一些有毒的植物,发生各种情况的中毒现象,轻则上吐下泻,重则晕倒死亡。

有时,原始人也因为偶然间吃到某些草药,使得身体原有的病痛大大缓解。当身体的皮肤受伤时,人们会用唾液、树皮、苔藓等来涂抹伤口,渐渐摸索出许多可以用来处理外伤的药物。经过世代人的反复尝试,人们在无数次的实验中渐渐积累了植物药的知识。

氏族社会以来,人们发明了弓箭,懂得利用工具来打猎以及捕鱼。与此同时,人们发现了某些动物身上的肉或是某种物质具有治疗效果。接着,种植业和饲养业都发展了起来,人们对于药物的认识也越来越丰富,早期的中药体系也因此得以构建。

许多人认为尝百草的神农是个人,但其实他是原始社会的一个缩影,在当时那个没有任何医药基础的社会,人们为了获取可食用的食物,只能通过亲尝植物、泉水来判断有毒无毒,可以说,中医的起源来自原始人的反复尝试和辛苦实践。

图片:神农尝百草剧照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的理论知识框架才基本形成,当时已经出现解剖学以及基本的医学分支理论。人们开始懂得采用不同方法来辅助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有针刺、艾灸、汤药、祝由术等等。

东汉时期诞生了张仲景和华佗两个医学史上的大人物,张仲景在“八纲”的基础上又创新了“八法”,华佗则是通过精湛熟练的外科手术闻名于天下。

到了唐代,孙思邈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总结出五千多种药方,被尊称为“药王”,也是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中医理论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

宋朝专门设立了医学院,医学的各大分支也逐渐完善,不过在元朝,中医经历了短暂的没落,明清时期,温病派和时方派渐渐取代了经方派,《本草纲目》也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

清朝末年,西方思想不断涌入中国,中医受到西医的强烈冲击,导致人们对中医产生了质疑,好在我国从根本上还是支持中医的发展,直至今日,中医已经成为了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

图片:大夫配药材剧照

二、中医的传承问题中医和西医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传承问题上,西医的医学体系是开放的,所有的处方共享,但中医往往是家族以及师徒之间的秘密传承,这是一种封闭式的传承模式,导致许多秘方不幸失传。

我国古代有许多“中医世家”,历史上诸多名医都诞生于中医世家,如钱乙年,他是幼科鼻祖及圣手,他的祖父就是当地的名医。

还有一些圣手并非出生世家,而是跟着有名的医师学习药理,如张仲景的师父张伯祖。明清以后,中医的传承模式非常单一,通常都是师徒单传,这导致某些医术根本传不过三代。

叶天士出身于中医世家,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很有造诣,甚至超过了自己的父亲和祖父,是当地非常有名的中医,但是在他离世以后,叶家再也没人与之相媲美,传承了百年的中医世家也逐渐没落,历史上有不少有名的中医世家,也基本在三代之内就一蹶不振了。

图片:叶天士给皇宫妃子看病剧照

如果不是世家传承,医术还会传得更久一点,因为师傅的选择性更多,可以选那些有天赋、肯刻苦的徒弟来学习医术,这样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金元四大家就传承了四代,在某些传承人看来,中医只是一门可以养家糊口的手艺,没必要深入研究,他们只想拿到前人总结出来的药方,根本不愿意去深入探究医学。

据说,曾经学习医学的古人也是因为数次科考不中,才勉强学医来糊口,由此可见,很多人学医的初衷都不纯,而医学从业者的素质也很难进行判断。

如果要成为在医学上颇有建树的人,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治疗技术,还需要怀有对中医的一片热忱,有了热爱与热情,才会愿意探索医学的根源和真理,进而发现原有医学的不足,再加以创新,成为一名医学大家。

因为古代医学技术主要靠经验传承。但随着时间的延续,依靠个人传承,且由于个人学习能力和经验的差距,最终导致技术传承不了几代。

因为在古代医学十分的不流通,基本上都在一个小圈子里,都是自家人传给自家人,所以说传不过三代。

古代医生是不吃香的职业,行医只能够养家糊口,所以后代不愿意当医生。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