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中药百科

为什么我喝的中药没什么效果?

    发布时间:2022-06-28 21:21:31   来源:Anita   

没说明你是患的什么病,都有哪些症状,也不说吃的什么方剂,谁能说出为什么没有效果?

只能说你喝的药不对症,常言道:对症喝一碗,不对症喝一船。

那是没有对症,碰到这个情况要及时和经治医生构通。如调整方剂后仍无效,可做进一步检查。

中医说:药食同源,又说,是药三分毒。到底中药是否有毒?有没有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是从中医的“毒”之概念出发来说的。

中医所言之毒,一点程度与日常所说的毒有共性,但一定程度上,比一般所言的毒要宽泛得多。

中医之毒,指的是药品的“偏性”。

举个例子,墙上一座挂钟,到中午12点时,时针分针都指12,也就是0的位置。如果这个位置叫正中,那么偏离它的任何时间都算是“有偏”的。只不过是偏离的大小而已。

而中医视“偏离”为毒。偏离的小为小毒,偏离的大为大毒。

中医纠偏,相当于用一个力量,把偏离的角度,推回到12点位置。

日常所言的毒药,是指中医说的“大偏之药”,你可以理解为时钟的5点7点之间的“偏离程度”,可以用个量角器量一下它与12点之间的角度。显然,夹角越大,偏离越大,也就是“毒性强”。

而12点到2点,夹角不大可以视为小偏。中医的药食同源之药,都在这个范围。

当然,偏离越大,纠偏需要的力量也越大。到中医上看,就是治疗用的药偏性要强,力量才够推回到中间点。

实际上,我们的日常食物,包括大米白面,均是有偏之物,只不过偏性够小,很接近12点,对于人的影响不大,从而可以经常吃。同时我们也会通过吃菜,杂粮,肉食,使用调料,来纠正身体与食材的偏性,保健身体健康。

所以才有,“病是吃出来的”这样的说法。

中医的“是药三分毒”,就是偏性,未必是我们以为的毒。但使用不当,和长期偏食一个道理,也会造病。这个意义上,确实是药三分毒!

不过,水喝多了也会水中毒的。你能说水有毒吗?一样的道理。

经常吃饭过饱,会造成胃病。经常醉酒,会造成酒精肝。经常大量喝水,会造成肾衰。过量饭、水、酒都是毒。中医讲究平衡,太过就是毒,不及就生化无源。

“中药副作用比西药小”这一说法是否有事实或者理论依据?

关于中药的副作用比西药小是否有事实或理论依据的问题。我个人认为:

总体来说,中药的副作用是比西药小事实依据为:根据每年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发布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西药的不良反应报告要明显高于中药。

理论依据为:一般西药活性成分的纯度高、单靶点,因而药效高,这是西药的优势,也因为这个优势给西药带来了缺陷:副作用多。

而中医活性成分的纯度低、多靶点,因而药效低,这是中医的劣势,也正因为这个劣势,给中药带来了优点:副作用少。

个案来讲,有的中药的副作用比西药更大例如,以前临床用于治疗麻风病、内风湿关节炎,甚至有段时间用于治疗牛皮癣的中药雷公藤,它就是一种剧毒药物,毒性极大。

研究证实雷公藤吸收后,对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视丘、中脑、延髓、小脑及脊髓的损害,并能引起肝、心的出血与坏死。

雷公藤的一般中毒症状有:头晕、心悸、无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肝肾区疼痛、血粪等。

此外,毒性较大的中药还有川乌、草乌、马钱子、麻黄、巴豆等等。

相反,像1898年上市的西药阿司匹林,到目前为止,已应用上百年了。

至今阿司匹林仍然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阿司匹林对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酸痛及痛经效果较好,亦用于感冒、流感等发热疾病的退热,治疗风湿痛等。

近年来还发现阿司匹林的老药新用。如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能阻止血栓形成,临床上用于预防短暂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人工心脏瓣膜和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血栓的形成。

综上所述,总体来说,中药的副作用是比西药小;但个案来讲,完全有可能结论相反,即中药的副作用比西药大。

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首先几乎没有疗效,其次,中药毒副作用不明,可能毒副作用巨大。比方说,台湾洗肾率世界第一,主要是因为中药中的马兜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