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药材种植

无中医基础的人,怎样从零开始学中医?

    发布时间:2022-09-14 01:52:29   来源:Anita   

医虽小道,中流之属,然却是能救命活人之学术,不可以轻易传授,也不可以随便学习。首先要明确的是学医的目的,如果为了赚钱,大富大贵,劝您还是改行,中医学能保证医者温饱,子孙之福,不可能大富大贵,医者仁心,有一些患者连温饱都成问题,怎么还能多开一些无意义的药物加重他的负担呢。

明确了学习中医的目的,可以学习中医,最基础的可以通过看《黄帝内经》开始,中医是一门全科医学,要有一定古文和国学的基础,内经如果看不懂可以先看《中医基础理论》一书,李德新教授主编,是中医学院的基础教材。而后再看内经,内经讲的是一个整体观念,包括人体的生理,病理,经络,针灸,更包括了天地,五运六气的规律,这都体现了中医治病的思维。接下来可以再看《神农本草经》,本经是中药的基础知识,看不懂可以先看《本草经三家集注》,而学院的《中药学》个人认为很多内容偏离了本经的原义,可以借鉴但不能全信。中药大概看了后可以研究《伤寒杂病论》,这是中医疾病的诊断说明书,里面有大量的方剂,但药味不多,初学者慢慢理解可以运用。看完伤寒论后对于中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基本再看别的书,补土派,寒凉派,滋阴派,攻下派,火神派,温病派,中西医贯通派的书,就不会被带偏。以后可以学习针灸的基础知识,实际上内经就有,不过《针灸甲乙经》将针灸知识整合,更容易看懂学会。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谢谢邀请,我先讲讲我为什么要开始学中医,在学中医的过程中也总结了一点点小小的经验

1.学习的初衷是什么?2.学中医为了什么?学中医的初衷还在吗?

1.我喜欢中医,中医富有人情味,我喜欢中医的文化,喜欢中医的思维,喜欢中医精神内涵。

2.学中医是为了治病,我亲人生病,西医治不好,也没有得到中医的治疗,亲人病故,我愧疚,学中医为了治病。至少为了家人,给自己解决病痛问题。再者为了预防疾病,学一些简单的养生之道。为什么学中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学中医为了什么?不为发财不为出名,只为了自己与家人的健康。

3.在不断学习过程当中可能遇到一种现象,就是某个大专家或者大家越说的玄乎就越觉得他们有水平,治疗疾病呢?不是易经就是道。谁也听不懂。不要过份迷恋专家,一本中医基础自己开始,大道至简,学中医没有什么装逼之类的,看不懂多看,书读百变其义自现,实在不行,找熟人,找寻懂中医思维的人。最简单的不花钱的就是你们小区旁边的中医诊所,拿着你所看的中医基础,不明白的一点点点问,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些人抹不下面子啊。那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有人带领你入中医之门。为自己培养兴趣,从何培养呢?

中药,例如许多药食同源的之类的 经络,从中医的思维来学习中医的解剖中医观念,例如五脏六腑 不要贪多,车道山前必有路

必看书籍{中医基础理论} {中药}{中医诊断}

以上书籍比较枯燥可以先看漫画版的懒兔子《说医不二》

(作者:中报中医针灸推拿班 大可老师)

零基础怎么学中医?

答:零基础是可以学好中医的

1、首先有一点了必须要承认就是学习中医需要一个人的“悟性”非常好。如果这个“悟性”非常好,那么即使是零基础学起来也很快,临床效果也不一定比科班的差。如果没有“悟性”其实还是建议不要去学习中医

2、中医其实一门自然学科,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比如中医的阴阳分别对应了自然界的白天和晚上,中医的五行: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了人体脏器的肝心脾肺肾。所以学好中医首先需要理解自然的规律,会生活才行。

3、中医来源于民间,发展也当然在于民间了,一个零基础的小白想踏踏实实的学号中医首先还是要回到民间去。

4、跟诊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提升中医水平的,跟诊中可以解除大量的病患,可以见到各种药物,见到不同的处方,见到各种神奇的中医疗法。

学习方法和技巧1、小白首先建议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了解抽象的阴阳和五行学说,逐步在脑海中形成印象。

2、懂得最基础的理论之后需要学习诊断,这里最核心的就是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这里通过临床跟诊可以快速的获得相关知识。

3、学习中医一定要掌握的就是经络和穴位,所以推荐中医针灸学,学习基本的穴位主治还有经络

4、给大家整理一下,建议大家先学习经络穴位,在学习基础和诊断,最后学习中药。

拜师是捷径

1.前提都要先背4大经典,记住不是看,是背。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些东西你看书可能花半天都理解不了,但是师傅指点就是半分钟的事,所以拜师很重要

2.另外最重要的就是悟性,也就是天赋。我们经常听到骗人的名言:成功等于99%的汗水+1%的天赋。但是这后面还有最重要的一句没有给我们说:往往1%的天赋比99%的汗水更重要。

总之,付出肯定会有收获,不成名医,但是也不会是庸医,中医的路很长很长,比如脉象这种要摸得很准至少要2,3代人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