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中医文化

什么是中药的归经,归经指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11-15 08:09:26   来源:Anita   

归经同药物的性味一样, 也是中草药性能之一。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人体某些脏腑、 经络有着特殊的作用。 例如, 龙胆草能归胆经, 说明它有治疗胆的病症的功效; 藿香能归脾、 胃二经, 说明它有治疗脾胃病症的功效。 简单说,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 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 归是作用的归属, 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归经是中医界对中药与人体关系的经验总结。

中药归经

归经是中药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归,是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辩证用药提供依据。早在《内经》中已有萌芽,如《素问・宣明五气篇》就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的记载。《灵枢・九针论》也有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的论述。这对后世归经学说的创立和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的。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在病变时,体表的疾病,可以影响到内脏;内脏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到体表。因此人体各部分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证候,可以通过经络而获得系统的认识。如肺经病变,每见喘、咳等证;肝经病变,每见腹痛、抽搐等证;心经病变,每见神昏、心悸等证。我们根据药物的疗效,与病机和脏腑、经络密切结合起来,可以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医疗作用。

早期的本草著作,如《神农本草经》,论述药物功效,大多以主治病症为主。但也有一些把药物作用与脏腑机能结合起来约论述。如“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唐、宋时诸家本草,对药物功效及脏腑功能的论述日益增多,诸如“补肺”、“益脾”、“安心”之类的名词,比比皆是。北宋的寇宗爽,在论述泽泻的功效时,已有“引药归就肾经”的说法。

金元时代,随着医学的发展,推动了药性理论的研究。著名医家张元素对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补泻等方面,作了全面的阐述,撰成了《珍珠囊》一书,书中最早创药物归经学说,对每味药几乎都有“归经”和“引经”的讨论。认为深切了解药物性味而使各归其经,则疗效更著。若归经不明,无的放矢,即难获得确效。张元素所创的药物归经引经学说对后世临床处方用药颇有帮助。李时珍曾对他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

到了明清时期,有的本草书籍已为药物归经专设了项目,如刘文泰编著的《本草品汇精要》一书,在其论述每药所设的24个项目中,就专列了“走何经”一项,用以指出药物的归经。《本草纲目》不仅全部继承了以前的归经学说内容,而且对药物的“入气分”、“入血分”论述更详。沈金鳌在他的《要药分剂》一书中,每药专列了'归经'一项。由于他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药物的多种性能,因此后世学者大多采用了他的这一提法。至此,归经学说也就基本趋于完备了。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脏腑及其经络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如同属寒性药物,虽然都具有清热作用,但其作用范围,或偏于清肺热,或偏于清肝热,各有所长。再如同一补药,也有补肺、补脾、补肾等不同。因此,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作进一步归纳,使之系统化,这种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前人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步认识到每种药物治病都有一定的范围,以此确定药物的归经十分准确。如苏子、白前能治疗咳喘,桔梗、杏仁能治胸闷,故归肺经;茯神、柏子仁能治疗心悸、失眠,朱砂能安神,归心经,全蝎能定抽搐,归肝经。这说明归经的理论,是具体指出药效的所在,是从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

每种药物具有不同的形、色、气、味等特性,有些医家(特别是古人)有时也以此作为归经的依据,其中尢以五味多用。如辛入肺,陈皮、半夏、荆均味辛,故归肺经;甘入脾,饴糖、甘草、党参均味甘,故归脾经等。然按此确定药物的归经往往带片面性,即便是将其特性合参时也不准确。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指导医生根据疾病表现的病变所属脏腑经络而选择用药。如热证有肺热、肝热等不同,治肺热咳喘,即选归肺经而善清肺热的黄芩、桑白皮等;治肝热或肝火证,即选归肝经而善肝火的龙胆草、夏枯草等。指导医生根据脏腑经络病变的传变规律选择用药,有的放矢,疗效更佳。

(整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