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中医文化

经常听见中医大夫说“痰饮”,你知道中医的“痰饮”到底是啥吗?_百度...

    发布时间:2022-11-14 18:25:39   来源:Anita   

病理产物概论: 痰饮、瘀血、结石等,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形成后,又能作用于人体,干扰机体的正常机能,可加重病理变化,或引起新的病变发生。因其通常是一类继发于其他病理过程而产生的致病因素,故又称“继发性病因”。

经常听见中医大夫说“痰饮”,你知道中医的“痰饮”到底是啥吗?

痰饮概论:

1.定义: 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

2.分类:

①有形之痰: 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液,如咳嗽吐痰、喉中痰鸣等,或指触之有形的痰核。

②无形之痰: 指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但以治痰的方法有效,从而推测其病因为痰。

③饮: 流动性较大,可留积于人体脏器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因其停留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如《金匮要略》中的“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

④痰饮与水湿,异名而同类: 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

(一)痰饮的形成

1.形成原因: 多为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导致脏腑机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

2.相关脏腑: 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肝及三焦的机能失常密切相关。

①肺失宣降,津液不布,水道不利,则聚水而生痰饮;

②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可以凝聚生痰饮;

③肾阳不足,水液不得蒸化,也可停而化生痰饮;

④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津液停积而为痰饮;

⑤三焦水道不利,津液失布,亦能聚水生痰饮。

3.外感或内伤因素:

①外感湿邪,留滞体内;

②火邪伤人,煎灼津液;

③恣食肥甘厚味,湿浊内生;

④七情内伤,气郁水停;

⑤血行瘀滞,水液不行;

⑥饮食不化,痰饮内生。

(二)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血运行

①痰饮流注经络,则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则半身不遂。

②痰饮结于局部,则形成瘰疬痰核、阴疽流注等。

③痰饮留滞于脏腑,则阻滞脏腑气机,使脏腑气机失常。

2.影响水液代谢

痰饮本为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但是痰饮形成之后,可作为致病因素反过来作用于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等脏腑的机能活动,影响水液代谢。

①痰湿困脾,脾气不升,可致水湿不运;

②痰饮阻肺,肺失宣降,可致水液不布;

③痰饮停滞下焦,影响肾气的蒸化,可致水液停蓄。

3.易于蒙蔽心神

痰浊为病,随气上逆,尤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使心神活动失常,出现头晕目眩、精神不振等症,或者痰浊上犯,与风、火相合,蒙蔽心窍,扰乱神明,则出现神昏谵妄,或引起癫、狂、痫等疾病。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①百病多由痰作祟:痰饮的致病面广,发病部位不一,且又易于兼邪致病,因而在临床上形成的病证繁多,症状表现十分复杂。

②怪病多痰:痰饮停滞于体内,可挟风、挟热,可伤阳化寒,可郁而化火,可化燥伤阴,可上犯清窍,可下注足膝。

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具有变幻多端,病证错综复杂的特点。

痰证

定义: 指痰浊停聚或流窜于脏腑、组织之间,临床以痰多、胸闷、呕恶、眩晕、体胖、包块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 咳嗽痰多,痰质黏稠,胸脘痞闷,恶心纳呆,呕吐痰涎,头晕目眩,形体肥胖,或神昏而喉间痰鸣,或神志错乱而为癫、狂、痴、痫,或肢体麻木、半身不遂,或某些部位出现圆滑柔韧的包块等,舌苔腻、脉滑。

证候分析:

病因: 痰证临床表现多端,故有“百病多因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说。

证候:

①痰浊阻肺,宣降失常,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咯痰;

②肺气不利,则胸闷不舒;

③痰浊中阻,胃失和降,可见脘痞、纳呆、泛恶、呕吐痰涎等症;

④痰蒙清窍,则头晕目眩;

⑤痰湿泛于肌肤,则见形体肥胖;

痰蒙心神,则神昏、神乱;

⑦痰结皮下肌肉,凝聚成块,则身体某些部位可见圆滑柔韧的包块,如在颈部多为瘰疬、瘿瘤,在肢体多为痰核,在乳房多见乳癖;痰阻咽喉,多见梅核气;痰停经络,气血不畅,可见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⑧苔腻、脉滑为痰浊内阻之象。

病变性质: 根据痰的性状及兼症的不同,痰证又有寒痰、热痰、湿痰、燥痰,以及风痰、瘀痰之分。

辩证要点: 咳吐痰多、胸闷、呕恶、眩晕、体胖、局部圆韧包块、苔腻、脉滑等为主要表现。

饮证

定义: 指饮邪停聚于腔隙或胃肠,以胸闷脘痞、呕吐清水、咳吐清稀痰涎、肋间饱满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 脘腹痞胀,水声辘辘,泛吐清水;肋间饱满,支撑胀痛;胸闷,心悸,息促不得卧;身体肢节疼重;咳嗽痰多,质稀色白,甚则喉间哮鸣;头目眩晕;舌苔白滑,脉弦或滑。

证候分析: 饮邪易停于胃肠、胸胁、心包、肺等部位。

证候:

①痰饮”――停留于胃肠,阻滞气机,胃失和降,可见脘腹痞胀,泛吐清水,脘腹部水声辘辘,是为狭义之“痰饮”;

②悬饮――停于胸胁,阻碍气机,则肋间饱满,咳唾引痛,胸闷息促,是为“悬饮”;

③支饮――停于心肺,阻遏心阳,则胸闷心悸,气短不得卧,是为“支饮”;

④溢饮――饮邪流行,溢于四肢,则身体、肢节疼重,是为“溢饮”;

⑤饮邪犯肺,肺失宣降,气道滞塞,则见胸部紧闷,咳吐清稀痰涎,或喉间哮鸣有声;

⑥饮邪内阻,清阳不升,故头目眩晕;

⑦饮为阴邪,故舌苔白滑;

⑧脉弦或滑,亦为饮停之象。

辩证要点: 胸闷院痞、呕吐清水、咳吐清稀痰涎、肋间饱满,苔滑脉弦等为主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