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中医文化

求五德:仁、义、礼、智、信的名言名句

    发布时间:2022-03-13 23:27:24   来源:Anita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大家共同学习吧。以下是我的答案,请指正。


仁、义、礼、智均是中国古代一种信义极广的道德范畴。礼则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信也是儒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被汉儒列入“五常”。
一、仁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仁者无敌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篇》
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②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④;南辱于楚⑤。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⑥,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⑦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⑧;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
   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②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 ③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 ④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 ⑤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魏国失去八邑。 ⑥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 ⑦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 ⑧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2.仁者爱人
出自孟子《仁者爱人》
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3.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出自《论语·里仁》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
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出自孔子的《论语·子罕》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为之智。”
6. 仁至义尽
表示对人的规劝和帮助已经达到最大限度。
   虚极静笃道乃见,仁至义尽余何忧。——宋· 陆游《秋思之十》
二、义
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中,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2.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中,孟子:“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3.义不杀少
《墨子·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可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枬、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三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向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4.义愤填膺
出自:南朝·梁·江淹《恨赋》:“置酒欲饮,悲来填膺。”
出自: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珏斋不禁义愤填膺,自己办了个长电奏,力请宣战。”
5.义无反顾
出自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
6.义正辞严
出自宋·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出自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子玄之论,义正词严,圣人复起,弗能易矣。”
三、礼
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1.不学礼,无以立
出自《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2.分莫大于礼
出自荀子《非相篇》。
荀子云:“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3.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
出自《礼记·仲尼燕居》
四、智
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
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涵。 
1.足智多谋
出自元·无名氏《锦云堂暗定连环计》:“老夫遍观朝中,足智多谋,无如司徒者。”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一折:“此人足智多谋,可与共事。”
2.智勇双全
出自元·关汉卿《五侯宴》第三折:“某文通三略,武解六韬,智勇双全 。”
3.利令智昏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鄙谚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负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五、信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信的成语和俗语很多,如:信口开河、信口雌黄、信手拈来、信笔涂鸦、信而好古、信而有征、信誓旦旦、信赏必罚、信马由缰、偏信则暗、偏听偏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半信半疑、取信于民、威信扫地、将信将疑、杳无音信、果于自信、民保于信、深信不疑、疑信参半、笃信好学、背信弃义、言必信,行必果、言而无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