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中药百科

中药外治的膏药效果好吗?

    发布时间:2022-07-17 23:37:20   来源:Anita   

经过几千年来的传承和发展,我国中医临床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其中外敷膏药治疗就是广被人民接受的一种疗法。

对于很多疾病,中西药物口服治疗,首先药物得通过胃肠道的吸收,才能通过血液达到病灶部位,药物很难得到最大效能的利用。还有很多药物,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对胃肠道也有一定的刺激,还有一定的肝毒性,肝脏的代谢负担也相应加重。

中药外敷贴膏,通过皮下渗透,直接到达病灶部位,起效快,作用持久。对于像跌倒损伤、风湿骨病、疮疔疖肿等,膏药外敷治疗在中西医临床上都被广泛的采用。膏药外治疗效的好坏,中医上“冬病夏治”用的三伏贴,受大众欢迎的程度,就是有力的佐证。

随科技的发展,现在各种新型透皮吸收技术的应用,会进一步增强膏药外治的疗效。

有稍为好点的,但都不理想。

为什么要做三伏贴?三伏贴的治疗原理是什么?

谢邀!

三伏贴是什么原理?医学上从来没有进行过三伏贴作用的具体机制研究,

即使使用“穴位敷贴”作为关键词也同样找不到任何实验研究。

在知网上能检索的有关三伏贴的第一篇论文就是2004年一篇临床使用观察。

也就是说,三伏贴没有任何现代生物医学的原理可讲。

三伏贴的博大精深三伏贴作为一种中医疗法,也同样应该具有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医原理吧。

很遗憾,任是翻烂各种中医典籍都难觅三伏贴芳踪。

当然,有人说了,三伏贴只是民间俗称,就是中医的天灸,属于灸法中药物灸的一种。

嗯,“天灸”还的确颇有些“博大精深”,。

最早的记录见于南北朝时期梁宗懔(约501~565)编撰的《荆楚岁时记》:“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水点儿头额,名为天灸,以厌疾。”

细心的人士会说,这不对啊,用朱水(朱砂水)在额头上点一个红点,很是眼熟啊,这不是民间常用于儿童或女人的化妆方法吗。

在今天,我们最常在电视剧里看到,一般是美女特别是妖冶美女的标配啊。

而且,用来预防疾病(厌疾)也没有三伏贴所谓敷贴穴位,而是点在额头,这分明是古代一种显见的巫术。

即使到明代编撰的《说郛》引用《潜居录》所言称可以预防百病:“八月朔,以碗盛取树叶露,研辰砂,以牙筯染点身上,百病俱消,谓之天灸”,也仅仅是说“点身上”,也没有涉及任何穴位的说法。

而最接近今天三伏贴的记载是晚近清朝的《张氏医通》,其卷四 《 诸气门下》中记载使用以白芥子为主的膏药在夏天三伏灸肺俞穴来治疗冬天发作的哮喘(冷哮),被称为“白芥子涂法”:

“冷哮灸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mào)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

原理是什么?

只字未提,只是两片嘴皮上下一碰,“病根去矣”。

果然博大精深。

白芥子天灸的现代医学解读所谓三伏贴的“白芥子涂法”为什么能忽悠到人?

《张氏医通》早已给出答案,秘密就在于“涂后麻瞀疼痛”,就是说对服帖部位皮肤具有明显的刺激,可以产生麻木和疼痛的感觉,甚至还能发红、起水泡甚至溃烂,跟艾灸之类的火灸的效应极其相似。

在坚定的神秘主义者中医支持者来说,既然艾灸有效,“白芥子涂法”三伏贴也可以刺激出艾灸一样的反应,三伏贴也自然应该有效。

在讲究分子机制的生物医学来说,“白芥子涂法”为什么会起水泡呢?

这是由于白芥子中的异硫氰酸烯丙酯可以与身体外周初级感觉神经末梢的伤害性受体TRPA1结合,

就跟辣椒中的辣椒素可以激活TRPV1受体一样,除了可以产生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产生疼痛感觉外,初级伤害性感觉神经元还会产生系列神经肽从神经末梢释放,这些神经肽,比如CGR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缓激肽等,可以扩张血管,增加血管渗透性,并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在局部产生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应,称神经源性炎症。

也就是说,芥子油跟辣椒油一样可以通过激活伤害性受体产生局部的化学烧伤。

所不同的是,TRPV1和TRPA1虽然也都是温度感受受体,但TRPV1感受的是高于42℃的伤害性热,而TRPA1感受的是低于17℃的伤害性冷。

因此,辣椒素抹在皮肤上产生热辣辣的热痛觉,而芥子油抹在皮肤上产生的是一种麻瞀(mào)不仁的冷痛。

这也就是《张氏医通》中“白芥子涂法”,即今天的三伏贴会产生“涂后麻瞀(mào)疼痛”的效果,有的甚至产生水泡溃烂,看上去跟艾灸一样“有效”的秘密。

实际上,TRPV1和TRPA1等被称为瞬时离子通道受体的受体的配体并不具有特异性,可以接受多种刺激,比如,物理机械性、化学性和冷热温度性等数以百计的刺激,产生相应的感觉和反应。

比如,另一种经常被用于“天灸”的物质,大蒜,就更加有趣,大蒜油含有既可以激活TRPV1,又可以激活TRPA1的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产生“冷热交加”的疼痛感觉。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Ⅱ)穴位贴敷》4.1.2条列举的“刺激发泡类药物”包括白芥子、斑蝥、毛茛、蒜泥、生姜、甘遂、石龙芮、铁线莲、威灵仙、旱莲草等,称“此类药物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从科学原理上讲不外乎含有可以引发神经源性炎症的具有潜在伤害性的物质,所谓“能够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都是跟芥子油、辣椒油、大蒜油一样刺激产生的局部化学烧伤,至于“调节经络脏腑功能的效果”,那只能属于中医博大精深的意淫。

又快到贴三伏贴的时节了,近年来,三伏贴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被广泛用于呼吸、消化、关节、神经、妇科、男科等系统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中。同时三伏贴对于免疫力低下和亚健康状态也有调节作用。三伏贴的原理体现了中医“冬病夏治”的思想。其原理可分为“攻邪学说”、“储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攻邪学说—祛除体内的伏藏的寒邪、饮邪。 伏藏在机体内的寒邪、饮邪多是由于在感邪之初机体阳气不足,不足以将寒邪、饮邪全部祛除体外残留的。这部分邪气长期存在于机体,成为顽固难去之邪,若不加于干预,靠自身内在的阳气是无法祛除的。“三伏天”是一年中自然界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人也是一样,此时机体内的阳气也是最充足的。此时寒邪、饮邪没有自然界阴寒之气的协助,属于一年中最弱的时候。也就是敌人没有后援,但我方有神队友时候。机体可以借助三伏贴的药力激发自身阳气,使“天之阳”、“人之阳”、“药之阳”三阳合一,而阴寒之邪失去了“天之阴”,也无“药之阴”,因此这个时候攻击阴寒之气就可以将其祛除体外,防止其在冬季借助“天之阴”发病。

储阳学说———夏季为储蓄体内阳气的最佳时期 张景岳曰:“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宜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宜养其内虚之阴。”清代著名医家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亦提到:“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夏季的时候,外界体温较高,机体出于对自身的保护会增加散热,气血会运行就偏于体表,相比之下,在里在内的阳气就有不足的表现。夏季补阳,可以预防夏季里阳相对不足导致的疾病,比如拉肚子等。同时也可以储存阳气,预防冬季阴寒之邪。

五行学说—长夏之土,克冬之寒水,生秋之肺金。 五行中长夏属土,冬季属水。大家都知道洪水作祟时可以用沙袋防洪。土可以克水,长夏贴三伏贴可以补土,通过五行相克理论,则可以制约冬季的寒水。秋季在五行中属于金,培土可以生金,因此三伏贴对于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哮病、喘证、反复感冒等效果很好。

文: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研究生李钰昕/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男科主任医师王传航

上一篇:五味子作用与用法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