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中药养生

黄芪苦吗有什么功效?

    发布时间:2022-09-10 11:12:33   来源:Anita   

黄芪是甜味的,毕竟是中药,也会有一点苦味,但不大。黄芪的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的功效。主要是补气的药物,能够治疗肺气虚、气虚感冒等。黄芪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氨基酸等成分。临床上可用于用降血压、降血糖等疾病。

黄芪禁忌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黄芪禁忌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黄芪具有补气升阳(补气以使阳气升发),生津养血(补充体内水液、血液),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排出体内脓毒),固表止汗(通过巩固肌表来止汗),利水消肿(通利小便,消除水肿),敛疮生肌(帮助疮口更快愈合,促进新肉生长)的功效,无明显副作用。

黄芪是一味中药,味甘,性微温,多用于治疗肺脾气虚,气虚自汗(气虚自然出汗),气虚血瘀,疮疡久溃不敛等证。

需注意黄芪作用较为广泛,无明显副作用。但有心脏病,肾病,肝病的人群,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如有相关症状,应在中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服用。

本内容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医内科 副主任医师 夏昆鹏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黄芪怎么用比较好?

给您介绍一下黄芪临床应用的一些体会:

1. 黄芪与人参、党参

黄芪自古以来是一味主要的补气药,使用面广,且与人参并重,大多用为君药。张仲景经方有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等九张方剂。历代著名的方剂有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朱丹溪的玉屏风散;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其他还有归脾汤、十全大补汤等,均被临床广泛地使用。

参和芪均为补气的要药,常同用。但二药又有一定的区分。人参大补元气,阴阳气血并补,但补里不补表;黄芪大补中气,表里气血兼补,但补气而不补阴。

《本草求真》记载:“黄芪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与人参比较,则参气味甘平,阳兼有阴;芪则秉性纯阳,而阴气绝少”。

党参是从清代起从人参中分出来成为二药的。党参以健脾益气为主,用于脾虚之证,在补中气益脾气,益气生血方面,党参与黄芪是一致的,常同用。但其补气之力不如黄芪。健脾之功优于黄芪。在临床上治疗慢性胃病多用黄芪,治疗慢性肠病多用党参,有时两药同用。

2. 关于补气

黄芪对辨证为气虚、气血两虚、气阴两虚和阳气虚弱的人群、患者以及大多数其他疾病患者都能使用。对大病后、手术后、大出血后身体虚弱,有许多不适的症状而需要调理的人,一般都可以使用黄芪。

一些免疫功能低下和内脏功能减退的患者,伴有乏力、贫血、畏寒、大便溏薄、水肿、蛋白尿、容易感冒,反复感染的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冲击疗法,能减毒增效。尤其是免疫缺陷病,肿瘤患者及其手术后康复者,为了预防复发、配合化疗,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灵芝等是最常用的补气药,并以参、芪为最佳。

经常服用黄芪,由于增强了免疫功能,可以明显地减少、减轻感冒和感染的概率。

老年人气血已衰,肾阳不足,常服黄芪、或参芪同服,或与灵芝、红枣,或与首乌、枸杞子同用,这些中药都具有增加SOD活性,抗氧化、抗脂质化、抗自由基损伤和促进代谢的作用。因此可以增强全身的和五脏的健康状况、抗衰老、延年益寿。

3. 关于增强免疫功能

(1) 免疫增强 黄芪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是全面的,对免疫器官、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都有增强作用;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对T细胞、B细胞,NK细胞,抗体、补体;对干扰素、白介素等均有促进增强作用。

临床对于免疫功能紊乱低下的患者,身体虚弱经常感染感冒的人;可长期服用黄芪以增强免疫功能,改善体质。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急性感染发热控制后,慢性炎症久治不愈,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清热解毒药久服伤正。这时必须以健脾益肾养肺为主治疗,黄芪能促进支气管黏膜诱生干扰素,与止咳、化痰、平喘、清热药用同,以扶正祛邪。对慢支缓解期的患者,宜长服参芪以益气扶正。

对肿瘤患者带瘤者或手术后化疗后的患者,一般需长期服用黄芪或参芪,以扶正抗癌。并且剂量宜大一些。

黄芪扶正托毒的功效也是与增强免疫功能有关。

(2) 黄芪能双相调节免疫功能吗 黄芪中提取物是增强免疫功能的。经单体分离,还含有少量免疫抑制的成分。黄芪8个单体组分中,有3个组分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尤其是F3的作用为强。其中有一个单体成分F2则表现为免疫抑制作用。因此,有人认为黄芪是双相调节免疫功能的。这是一个误区。

中药饮片黄芪是整体使用的,汤剂服后主要表现为免疫增强作用。其F2的免疫抑制作用在黄芪整体中是微不足道的。起作用的是其整体,决不可以认为黄芪有了一个单体F2的免疫抑制作用,就认为黄芪的免疫作用是双相调节的。

对体液免疫亢进的自身免疫病,人参、黄芪、灵芝要掌握适应证和观察使用,不可大意。即使辨证是气虚的患者,也要慎重。

4. 自身免疫病使用黄芪会加重病情

笔者临床上经常看到由于大剂量使用黄芪自身免疫病病情加重的情况。类风湿关节炎复方中使用黄芪30g一个月,疼痛肿胀加重,抗炎镇痛、甲胺喋呤、泼尼松等药物均加量,血沉、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大幅度上升。狼疮性肾炎复方服用黄芪30g三个月,单味黄芪红枣汤服用一个月,以及黄芪多糖注射剂使用半个月,蛋白尿直线上升,由(++)上升为(++++);24h蛋白尿由1g升至3g以上,抗dsDNA大幅度上升。贝赫切特综合征患者复方服用黄芪60g七帖,口腔溃疡明显增多增大,疼痛加重,下身溃疡复发。

临床上看到的还有成人斯蒂尔病发热持久不退,处方为白虎汤加黄芪30g,去掉黄芪后,第二天发热就退下。强直性脊柱炎,服用黄芪30g,半夜疼痛加重,另行处方并去掉黄芪,七帖后疼痛明显减轻,一个月后疼痛缓解。多发性肌炎,使用黄芪肌酶降不下来,去掉黄芪另行处方肌酶降下来了。

十多年中每年都有这样的病例,而且都是黄芪30~60g。这是中医自身存在着误区。别怪免疫科西医对患者说中医不懂免疫病,不要看中医。

5. 《本草纲目》上黄芪不治疗风湿痹痛

笔者查阅了《本草纲目》黄芪条目。李时珍引用了历代本草著作的记载。在其[主治]一项中没有“风湿”“痹痛”“历节”等有关痹证方面的记载,并且也没有这方面的一个[附方]。这说明历代本草学家和李时珍在写作黄芪时,对[主治]与[附方]是选择过的。并且他们自己都没有提出黄芪治疗风湿痹痛的观点。

《金匮要略》涉及关节痛,前有痉湿暍篇,后有历节病篇。痉湿暍篇的原文是“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己黄芪汤治疗的病症是感冒和上感时所出现的症状。

至于有关节痛或全身酸痛症状的患者是使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金匮要略》历节病篇中,治疗历节病关节痛的方剂是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防己地黄汤。

《金匮要略》中治疗关节痛绝大多数的方剂在《本草纲目》各药条目的[附方]中被引用了,目前临床上还在应用。

《金匮要略》与《本草纲目》上都没有黄芪治疗风湿痹痛的记载。黄芪治疗风湿痹痛这是后人对经典著作理解上的误区。

6. 关于治疗自身免疫病

(1) 有的可配合使用 黄芪对免疫调节作用是以免疫增强为主,虽然也含有免疫抑制的成分,但对于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临床使用观察还是以免疫增强为主,并能激活有关抗体。其免疫增强优势远远超过免疫抑制,使免疫抑制作用不能显示出来。

对于自身免疫病辨证需要使用黄芪宜在复方中配合使用,并与具有免疫调节和抑制作用的中药,如生地黄、首乌、苦参、黄芩等同用。

(2) 有的可短期使用 对自身免疫病、免疫功能失调的长期发热,如红斑狼疮、硬皮病、斯蒂尔病、肿瘤等,没有继发感染的患者,中医临床制定了益气退热汤,用较大剂量的黄芪,与生石膏、地骨皮、知母、青蒿等退热药相配合,既能益气扶正,又能使体温下降。黄芪本身并无降温作用,而是起到了扶正达邪的效果。有时还需加用桂枝。但黄芪只能短期使用,有效即停,不可久用。

(3) 有的要选择使用 黄芪对狼疮性肾炎要有选择地使用: ①用于重症患者,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大量腹水,并且在服较大剂量皮质激素的患者。②用于面色苍白、畏寒,中医辨证气虚、阳虚的患者。③在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CTX)冲击疗法时,用较大剂量的黄芪,口服或静脉滴注,能保护免疫功能,改善体质,有利于白细胞上升,蛋白尿减少。

尤其对肾病综合征出现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大量腹水,大剂量的黄芪与CTX相互配合,其效果更好。

(4) 有的需谨慎使用 对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的活动期需避免使用。如气虚型必须使用,可在复方中需谨慎加入,或与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一起使用。如用之不当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5) 有的不宜使用 黄芪对体液免疫亢进的自身免疫病,尤其是免疫病的活动期不宜使用。临床经常看到由于使用了黄芪注射液或煎服单味黄芪30g左右,两三个月后,诱发和加重了红斑狼疮,抗dsDNA抗体的滴度明显升高,并且增加了蛋白尿,加重了病情。

对免疫性皮肤病,如银屑病、荨麻疹,中医辨证一般都是血热和风邪相搏,体内抗体增多,出现变态反应,黄芪是不适宜使用的。

临床上滥用大剂量黄芪的情况,必须得到重视和纠正。

7. 关于治疗心脏病、高血压和脑梗死

(1) 关于强心 黄芪有强心、改善心功能、增加心输出量;有抗心肌缺血、增强心肌细胞对损伤的耐受力;有扩张冠状动脉、促进微循环等多方面的作用。可用于冠心病和心肌炎后,以及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气虚型可与人参或党参同用;气阴两虚型可与生地黄、玉竹等同用;阳虚型可与附子、桂枝等同用。一般还需加用活血化瘀药。

黄芪改善心功能需用大剂量30~60g才有效果。

(2) 关于降压 黄芪有降血压作用,宜用于气虚和气阴两虚的高血压患者。但临床高血压患者以肝阳上亢、阴虚火旺为多,用黄芪能增加内热,对于这种患者是不适宜使用的。

(3) 关于抗栓 补阳还五汤是治疗脑梗死的名方。整方具有抗栓、溶栓的作用。临床普遍使用于中风后遗症,对肢体的恢复有很好的效果。原方以黄芪为君药,并且剂量较大,是其他各药的5~10倍。

方中使用黄芪中医的解释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黄芪推动了气血的运行。黄芪只有弱的抗凝、抗栓塞作用。临床上补阳还伍汤去了黄芪是有效的,单用黄芪效果是不明显的。因此,方中有效药物主要是活血化瘀药和地龙,而不是黄芪。黄芪在整方中,可能起着强心,扩张血管,促进微循环作用有关,是从另一方面促进了肢体的康复。也有可能整个复方——黄芪与活血化瘀药和地龙起了协同和增强作用,从而提高的临床的效果。

(4) 不宜滥用 临床使用还需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对于突然出现脑卒中的患者,不论神志是否清醒,在最初的数天内血压尚未稳定的情况;二是辨证阴虚阳亢的患者。虽然CT显示为脑梗死,但不宜过早使用和滥用黄芪和补阳还五汤,以防病情的自身演变和早抗凝而促使脑出血。这是符合中医温药生火,热逼血行的理论的。

中医理论脑卒中之症与风、火、痰、气、瘀、虚等有关,而肝风和痰火在中风的最初阶段更为突出。黄芪和补阳还五汤是治疗气虚血瘀的病情,并且重用黄芪,原意是气行则血行的意思。这是中风后的一个慢性阶段,而不是全部。

8. 黄芪能“气行则血行” 吗?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这个中医理论是正确的,但“气行则血行”如何理解?气能推动血行也是正确的。

一般人都认为,气虚血瘀者血行推动乏力,黄芪补气,气盛了就能推动血行。中医还有气血瘀滞,气滞则血瘀的理论。黄芪补气,也能使人气滞,反而能增加了血瘀。临床上有吗?当然有。

手上腿上有瘀点的免疫病很多,如红斑狼疮、结节性红斑、过敏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病小血管炎等。中医传统是用清热、凉血、化瘀的治法。古方犀角地黄汤,药用水牛角(代犀角)、生地黄、牡丹皮、赤芍药、郁金等凉血化瘀,还有莪术、姜黄。临床都是有效的。

可也有认为需使用大剂量黄芪来行气化瘀。这是一个误区。使用黄芪的后果加重了内火,增加了出血,增加了瘀滞。

郁金、莪术、姜黄三药《本草纲目》记载,行血中之气,化气中之血,既行气又化瘀。这才是“气行则血行”的代表药物。为了加强行气,还可用行气药,如木香、枳壳等,而不是黄芪。

9. 关于气能生血

黄芪有促进造血功能,促进骨髓造血细胞DNA的合成,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并能显著预防和治疗环磷酰胺对骨髓的抑制,使骨髓增生活跃。并且还能补气,改善了气虚、血虚乏力的症状。这些就是中医“气能生血”气血双补的机制。黄芪具有直接促进造血功能的作用。临床可用于贫血和白细胞减少症,包括失血后营养性,化疗、放疗后骨髓抑制等所引起的血细胞减少。

当归补血汤,黄芪的剂量是当归的5倍,现实验已证实是正确的。其促进骨髓造血的作用,以5∶1为最佳。

气血两虚者与党参、当归、阿胶等同用,气阴两虚者与生地黄、女贞子、炙龟版同用,肾虚者与熟地黄、鹿角、制首乌等同用。

许多免疫病有血细胞减少的临床表现。红斑狼疮(SLE)、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等,这些疾病既有血虚,又有瘀滞,都不适宜使用黄芪。中医还有精血同源理论,采用补益肾精与清热化瘀相结合的治法较益气生血的效果为好。

10. 关于治疗肾炎和低蛋白血症

黄芪有抑制尿蛋白和利尿的作用。临床广泛地用于各种慢性肾炎,对气虚和气阴两虚型的肾炎比较适合,对阴虚内热型者用黄芪有时反会产生不适感觉,如咽痛、口干加重,即使要用,必须与清热养阴药同用。

黄芪能增强肝细胞RNA的合成,能保肝,保护肝糖原减少,有促进肝脾和血浆内白蛋白的合成和新生的作用。因此,临床长期服用黄芪来治疗肝硬化和慢性肾病引起的低蛋白血症,以提高患者的血清清蛋白。治疗肝硬化与柴胡、女贞子、山茱萸、落得打等同用;治疗肾病与生地黄、制首乌、杜仲、接骨木等同用。

11. 关于治疗肝病

(1) 病毒与免疫问题 慢性肝炎患者,既有病毒问题,又有免疫问题。病毒感染的部位很深,在细胞核的线粒体内,药物要通过细胞膜和核膜才能进入细胞核内。目前中药的给药方法还达不到如此之深度。中药的疗效主要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而起作用。

慢性肝炎HBV-DNA高滴度患者。既有球蛋白亢进的一面,又有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一面。治疗HBV-DNA滴度下降的方法,目前临床上已经开发使用的,既有增强免疫的,如干扰素、黄芪;也有抑制免疫的,如苦参注射液(肝炎灵),但这两种方法都只有少部分患者的HBV-DNA的滴度下降。而且疗程结束后,以后又会复发,再使用就无效了。

使用免疫抑制的方法,能抑制DNA复制。如果免疫抑制过分了,病毒失去了免疫监控,就有可能加速复制而使病情复发,HBV-DNA的滴度反而会升高,甚至产生病毒变异。使用免疫增强的方法,如果免疫增强过度了,病毒DNA得不到抑制,也能加速复制,甚至也能产生病毒变异,而且转氨酶和球蛋白也不易下降。免疫抑制还是免疫增强。这个度是很难掌握的。为了监控病毒,就必须用免疫增强药;为了控制病毒,又要用免疫抑制剂。所以至今治疗乙肝出现了降酶容易转阴难的情况。降低HBV-DNA滴度更难。

这种对免疫功能的双相调节,既要抑制体液免疫,又要增强细胞免疫,在许多免疫病的治疗中,必须得到重视。增强免疫功能的中药以黄芪和灵芝较好。

(2) 黄芪不可滥用 黄芪虽然具有保肝、消除内毒素,诱生干扰素和抗病毒的作用,但对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是不宜使用的。急性肝炎需要清热化湿以排出毒素,才能使转氨酶和胆红素下降。黄芪甘温补气,能增加湿热和湿毒。

对于慢性肝炎长期的转氨酶、胆红素和球蛋白升高,HBV-DNA的滴度长期很高,也是需要以清化湿热排毒为主的,只有在气虚型者才可以在复方中使用黄芪。不辨证,滥用黄芪使患者长期的病情得不到好转,临床上还是屡见不鲜的。

12. 关于增强肌力

黄芪有增强肌力的作用,可改善正常人和患者的体力和肌肉乏力的症状。古代中医说:“气能生力”。所以正常人可长期服用黄芪以进补,气虚者可与党参同用,气阴两虚型有内火的可与生地黄、枸杞子同用。在民间用3~4片黄芪,10多颗枸杞子,用开水一同冲泡代茶长期饮服,可增加体力,减少感冒。

临床上治疗自身免疫病,如多发性肌炎、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重症肌无力、艾迪生病等肌无力、肌萎缩的表现。但必须辨证,并且在复方中,与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一起使用。如果单方黄芪或重用黄芪为主,有可能激活抗体,加重病情。

13. 关于治疗胃肠病

(1) 治疗气虚型胃病 黄芪虽然具有抑制溃疡、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对溃疡病的治疗,需辨证为气虚、气阴两虚、中气虚寒型的。这种类型的患者,其病灶局部萎缩、供血不足,黄芪、桂枝等药,能使病灶局部血管扩张,恢复供血,而有利于溃疡愈合。

对阴虚型、湿热型,瘀滞型者,黄芪和黄芪建中汤就不适宜使用,如用之不当可能会加重疼痛,甚至诱发出血。黄芪、桂枝等药,能使病灶局部血管扩张,加速血流,而容易出血。

(2) 治疗气虚型肠病 对经常腹泻,慢性肠炎、结肠易激症,中医辨证为脾虚泄泻或脾虚湿滞的患者,传统和临床是以党参为主的,黄芪也可使用。黄芪可与党参、白术、黄连、黄芩、木香等同用,以调节肠功能,并且还需消除炎症而使用清热和化瘀的方法。

(3) 黄芪之不宜 溃疡性结肠炎是自身免疫病,临床辨证有湿热、血瘀、气滞,大便次数增多是脾虚的表现,治疗需清热、化瘀、理气等。是否要健脾,如何健脾,如何选药,都是值得探讨的。但黄芪能激活抗体,一般情况下是不适宜使用的。临床也发现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使用黄芪有激活抗体,引起复发,加重病情的情况。

这类患者常有腹胀和排便不畅的情况,这是脾虚气滞的表现,应该用理气、通气方法来治疗,用了黄芪反而会加重腹胀。

14. 关于防治感冒和治疗出汗的误区

黄芪和玉屏风散有固表实卫功效,古代用于气虚容易感冒的人。这是黄芪和白术增强了免疫功能,提高了防御机制,以及具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并用防风来发汗退热。可用以预防和治疗气虚患者的感冒。这是针对那些身体虚弱经常感染感冒的人,平时用来补气扶正,预防感冒,以及感冒发汗后热度仍然反复不退,身体非常虚弱。这时用黄芪与解表药清热药同用,以起到扶正达邪的功效。

临床上的感冒患者中医辨证是风寒或风热束表。有全身性感染感冒症状,大多数患者是需要解表清热,即发汗退热,抗病毒抗感染。中医称驱邪外出,而不是益气扶正。并且不宜过早地使用黄芪。过早地使用黄芪反而是把门关了,外邪不易驱除。

黄芪和玉屏风散治疗虚汗盗汗是一种误解。三味药中没有一味药是有止汗作用的。相反防风是发汗药,是治疗感冒发汗的常用药。所以常有患者诉说服了玉屏风散后出汗反而增多了。古人认为它是治疗气虚患者,“表虚卫阳不固”而容易感冒。黄芪和玉屏风散治疗出汗是后人对古人理解上的误区。

临床大部分出汗者,是内热汗出,需要清热。只有少数人才是气虚出汗,对于出汗多又容易感冒的人,用黄芪以益气固表,还需加用固涩止汗药,如浮小麦、碧桃干之类,而不是防风。感冒了才宜用防风。

15. 关于降糖

黄芪是否有降糖作用,药理还需进一步研究。在临床上糖尿病人只要有气虚不足情况存在,复方中一般都用黄芪的,只是配伍不同而已。中药对改善症状和轻症高血糖是有效的。黄芪可能与人参一样,单味药降糖不明显,但在复方中能加强降糖的效果。

最好的黄芪就是北岳恒山产的黄芪叫北芪。黄芪有补气固表的作用,还有通脉运气的功能,能治慢性衰弱性疾病。如须多服久服才能见效,一般是加在其它药中水煎服,如黄芪建中汤。也有用白酒或黄酒泡服,主要起升提中气的作用,因为酒制升提。所以说补气水煎服好,提气酒泡服好。气不虚的不用,因为气不虚服黄芪会有胀闷的感觉。

上一篇:党参的用法与功效?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