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中医文化

从饮食中看中日文化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14 09:49:20   来源:Anita   

  中国饮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饮食发展历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后烧;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
  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
  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麦,大麦。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菰米, 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
  

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
  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1960年河南密县发现的汉墓中的大画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8.唐宋: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

9.明清:饮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食:菰米已被彻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
  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日本饮食文化

日本食物

一般西方人的观念日本食品只有牛肉火锅或样子古怪之寿司,而日本食品于近年来已人所皆知世界闻名了。很多游客到日本也懂得去品尝新鲜的鱼生及肉质鲜嫩之炸暇,更有部分游客已作好准备去日本一嗜各种各样之日本传统美食,总括来说享受日本之食品是阁下一生之中最难忘之事。
  

饮食习惯

日本的冷面是放在竹制盘上,用筷子夹起一口的数量放在冷汤里进食。有些餐馆没有附上汤匙,日本人习惯拿起来喝汤。

夜生活

日本人习惯下班后三五成群地去喝酒。
  在大都市内的娱乐中心区,到处都有酒吧、的士高及夜总会。

日本的酒类

啤酒:日本人最喜欢喝啤酒,无论是生啤酒或是瓶装的都受欢迎。在夏天,部分百货公司更高有露天啤酒馆,吸引大量游客。

日本清酒:清酒可以热喝或冷喝,无论那一种清酒,都是日本菜肴的最佳搭配。
  酒味可口甜美,容易喝过量而醉。

威士忌:日本人喜爱喝威士忌加冰加水称(Mizuwari)

餐酒:在西餐厅内都有日本制及进口的餐酒。在中国餐馆里,亦有绍兴酒供应。

烧酒:这种酒是用蕃薯、大麦、蔗糖等材料制成,经过滤后的酒精,与伏特加有些类似。
  

饮酒的礼仪

一般普通的日式酒馆,气氛随和且轻松,同行顾客都会互相为对方倒啤酒。如果一群人去喝酒的话,第一杯要等大家举杯说“干杯”后才能喝。 。

这个网站全部是免费的论文

没有其他的垃圾信息

推荐查阅!

  ★★★★在我的个人中心有维普资讯的账号密码,需要的可以去那查找相关的论文期刊资料,如有不能使用的,麻烦提出,我尽快更新.

您也可以去以下网站找资料,然后提问索取全文:

★ (如果上不去,换 ) 是个收费网站,而且很贵!!!!但是你可以去那里查资料然后问我要全文,因为CNKI的资料很全,有3400多万篇文章。
  

当然你在任何论文网站或数据库下载全文遇到收费时,都可以向我寻求帮助!

中国知网 ,你上去输入关键词,搜索一下就有了

索取全文参看

搜索结果如:

1。 日韩留学生谈饮食文化

森下智史 裴基玉 小池祈穗 池田阳子 高惠卿 文献来自:食品与生活 2000年 第05期

那个时哄IF好是日本进人r崇尚心洋文化fflJ‘代。
  其中的一个就足刈而包感兴趣。总之、豆沙向包是把H本文化和西洋文化混为一淡的食物?。。。

2。 中日待客与饮食文化差异趣谈

宋淑运 文献来自:海内与海外 2004年 第09期

中日待客与饮食文化差异趣谈@宋淑运 。。。

3。
   林净因和中日饮食文化交流

林正秋 文献来自: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 第03期

还须简略追述一下唐宋以降的中日文化交流历史背景。唐代鉴真和尚的东渡,进一步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宋元时期,日本僧道大批前来中国取经,中国和尚也有不少到日本传播佛教,中日两国文化交流频繁。
  元代最早到日本传经的和尚是普陀寺名僧(今在浙江普陀县 。。。

4。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吉牧 文献来自: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 第01期

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因此,日本的饮食与中国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比如,日本人和中国人饮食餐具基本相同,都是使用筷子、碗、盘子等。虽说现在许多人钟情于西餐,但传统的“日本料理”吃起来还必须使用筷子。其次,日本 。。。

5。 丘比 谱写中日饮食文化交流新篇章

采访 姜洪良 文献来自:中国食品质量报 2006年

不仅为中国 几千年的传统饮食文化增添了新的一页,也为中日在 饮食文化交流上谱写了新的篇章。
   。。。

6。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兼论消费与经济观念

仓石厚子 文献来自:现代日本经济 1997年 第06期

本文试图从饮食领域,对在中国旅行之际亲身感受到的中日两国文化的异同加以考察,并对消费与经济观念发表点即兴性的看法。
  一、中国料理和招待意识在旅途中,有机会在洛阳品尝了传统老铺“真不同”的水席。据说,水席是与牡丹、龙门石窟并 。。。

7。 立志弘扬中华饮食文化──记福清日清食品有限公司总裁山下强

李隆智 严天生 文献来自: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2000年 第09期

我觉得中日两国离得很近,文化差不多、发展差不多。
  我想通过中日间的贸易,把两国文化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中国经济建设。我在日本整整计划了十年,回国时,还准备建立‘中华料理’?。。。

8。 “饫甘餍肥之日”——《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上)

朱希祥 文献来自:食品与生活 1997年 第03期

这就是荣宁两府和大观园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食品和饮食习惯,也即第一回作者自云的“锦衣纫裤之时,饫甘餍肥之日”中的那种情形。
   食物的“甘”与“肥”,我们从两份目录可了解个大概。一是《红》的全书回目,与吃与饮有直接关系的,在目录中即可看出的就有11回:“宴宁府宝 。。。

9。 日美与中国饮食文化的融合——由肯德基和吉野家上海店现状进行透视

任常毅 文献来自:上海商业 2005年 第06期

首先必须探讨饮食文化方面不可忽视的差异,而弄清实际存在着的中日文化的较大差异,也是我们两国间进行经济交流中面临的研究课题。
  欧美饮食文化的“西文东渐”1、孩子的偏爱。在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儒教之祖孔子,其影响达两千余年,而占 。。。

上一篇:中医文化怎么宣传?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