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中医文化

医学史的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1-24 03:07:27   来源:Anita   

我们学习《中国医学史》[1],应当深入研究中医的科学内涵、
发展规律等,从而总结经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并非是停留
在对历史的回顾与陶醉之中[2]。
1开放的中医体系促进中医的发展
通过学习《中国医学史》,我们发现,在中医发展的各个时
期均与外国有频繁的医学交流,这些交流吸收了许多外国的医
药知识,丰富了祖国医学,推动了中医的发展,也丰富了世界医
学。我们认为,中医尚存继承不足、创新不力、研究水平偏低、缺
少国际公认的证候规范等诸多问题,须增加与现代医学的交
流,吸收其先进的医药知识与方法,不断丰富中医,在创新、科
研和实践方面全面提高,使中医持续、健康发展。
中医必须坚持在继承上创新,走继承与创新结合的发展之
路。只有重视继承,才能将中医的传统理论传承下来,为发展和
创新奠定基础;创新可以更新和发展医学的传统理论,是中医
新理论、新观点的产生之源,也是中医的生命之源[3]。充分继承、
挖掘中医的传统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与创新。只要研究
的核心、本质是中医的,所用的方法既可以是传统的思辨,也可
以是现代科学的调研、分析、实证。例如,可以在中医特色的研
究思路、方法上,引入多学科,吸收现代医学成果,按照中医规
律发展,即在通过文献整理研究明确了中医某些范畴、概念、内
涵的基础上,以科学的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其理论概念的微观机
制,不断创建和发现新的假说,使传统的中医理论体系得到发
展和更新。中医实现了由封闭向开放的过渡,特色反而愈加彰
显,从不同角度揭示生命及其调控现象,还有助于当代医学的
发展[4,5]。
目前中医药的研究,以西医的实验方法来对中医理论进行
验证的实验研究为主,且有关实验研究尚在摸索阶段,观察指
标比较单一,甚至重复、雷同等[6]。因此,研究人员应有整体观
念,摆脱束缚,沿着中医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不断吸收新的理
论和方法,指导中医理论的创新,促其规范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文化、科学空前发展,国际学术
交流频繁和医学科技全球化,使中医生存、发展的土壤、环境发
生了巨变。中医只有主动顺应这种变化,才能参与竞争、茁壮成
长[7]。开放体系的中医的说法是顺应这种潮流的[8]。2现代中医教育方法要适应中医发展的需要
中医基础理论是源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积累,逐渐升华
形成的,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从《黄帝内经》的问世,直至以人
为本、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都根植于实
践,运用于临床辨证的准确性、疗效的显著性,是中医生存与发
展的关键[9]。
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是院校规模教育,初步实现了中医人才
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但是在强
调“规格、规范、规模”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模式单一,中医教育逐渐丧失了在长期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特
色和优势。所以,现行的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
教学模式需要改革,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适应中医发展的
需要。
回顾中医发展史,传统中医教育始终维持民间教育与官办
教育并存的格局。官办教育始于南北朝,完善于盛唐时期,至
宋、金、元、明、清各代均有建制。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规模小,且
基本脱离实践,不能代表传统中医教育的主流。大量的人才培
养主要依靠民间教育。而民间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师承式,以临
证贯穿于教学始终,使学生逐步完成对中医概念、理论的深刻
理解和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的转化,特别是领悟其中某些不可
言喻的意蕴。在中医发展的历史中,师承式的授业传术处于很重
要的地位。相传雷公师承黄帝,歧伯师承僦贷季,到李杲师承张
元素、朱丹溪师承罗知悌等。中医理论在这一脉相承、学派纷呈
又相辅相融中得到了不断推进和发展。一代又一代名医在师承
教育中脱颖而出[10]。
因此,现代的中医教育方法要适应中医发展的需要,即逐
步完善和建立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与临床教学滚动
交叉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认为,开放的中医体系和师承式的教育模式是中医发
展的重要因素。应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积极拓展思路、不断创
新,改革教育模式,大力发展中医。
参考文献:
[1]甄志亚.中国医学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2]王琳,李成文.《中医发展史》教学体会[J].国医论坛,2005,20(4):42~
43.
[3]孙广仁.浅论中医学理论的发展目标和创新思路[J].山东中医药大
学学报,2004,28(5):322~325.
[4]孟庆云.中医理论研究四十年[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