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中医文化

中医:阴虚阳亢与阴虚内热有什么区别?

    发布时间:2023-01-21 21:52:26   来源:Anita   

都是阴分绝对不足,阳分相对亢盛。
阳亢可能会有头晕,恶心,食欲不振的表现,
内热就是有热象,比如,发热口渴,舌红,面赤,小便黄等。

中医里风为阳邪,寒为阴邪,若风寒俱伤,那么病理上表现为阴还是阳?又如何解释?求高手指点!

风寒俱伤的话,看是哪种邪气偏盛,则主要表现那种症状,比如伤风重一点,那么怕风,脉浮缓,若是寒盛,就是怕冷,身疼痛,脉浮紧
阴阳只是八钢辩证一个方面,而八纲辨证只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种而已。而且风为阳邪,易袭阳位,表证伤风之后的表现多是寒象,这种用阴阳辩证不是很适合

依据中医的阴阳理论,分为男左女右。左右这两个字始于阴阳理论之前还是之后?

不对!中医的阴阳理论是表示一个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内经》有两句话,“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能支持楼主一半吧。阴阳的关系就是对立统一,至于“男左女右”,绝不是中医里的思想,那是玄学里的说法,要与中医理论分开。

请问中医里面的三阴三阳(不是经络)是按什么划分的

少阳,一阳也,阳数为一
阳明,二阳也,阳数为二
太阳,三阳,阳数为三
厥阴,一阴,阴数为一
少阴,二阴,阴数为二,
太阴,三阴,阴数为三,
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这是七篇运气大论的话,研究六经阴阳,应当先把运气搞懂,阳气按多少,从少到多为少阳,阳明,太阳
阴气由少到多为厥阴,少阴,太阴,
少阳为初阳,数为一,阳明为两阳相和相敛,数为二,太阳为阳之极,巨阳,数为三(太阳为寒水,虽为热而本为寒,本寒而标阳)
厥阴为阴极而生阳,阴数为一,少阴为火,虽为阴而实为热,阴数为二,太阴为至阴,阴数为三
这是一点点解释,如果没有弄懂,建议看这本书《思考中医》,想要深入解释,请仔细看《运气学导论》这本书,如果想要运用,请看《伤寒论坛讲记》这本书
对于六气配属问题,上面的书籍已经讲的十分清楚,但必须读者要深入思考,否则实难搞懂,愚在此不能做通篇解释,请见谅。
厥阴风木的分析:厥阴,一阴,阴极而尽,阳生也,重阴必阳也,厥阴,三阴三阳之一也,为标,风,六气之一也,为本,木,五行之一也,厥阴配风,言六气与三阴三阳之关系,即标与本之关系,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风与木相配属,言六气与五行之关系,。厥阴风木,实为三阴三阳+六气+五行

阴阳在中医学中如何应用?

根据阴阳学说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的规律,则人之体表在外为阳,脏腑在内为阴;头在上为阳,足在下为阴;背在上外为阳,腹在下内为阴。
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
无论是人体的整体还是各部分的生理功能,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健康与否,都决定于阴阳是否调和。人体的生理功能都是通过气机的升降出入实现的,而阳主升,阴主降;阳主出,阴主入,人体之阴阳调和则气机升降出入协调平衡,人体就健康,中医称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
人体阴阳失去平衡称为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后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阳)证。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寒(阴)证。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临床上还有一类阴阳失调关系是阴阳偏衰。即是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失调,其一方低于正常水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双方都不同程度低于正常水平,故出现虚证。阴不足,阳相对偏盛则阴虚生内热;阳不足,阴相对偏盛则阳虚生外寒;阴阳双方都不同程度不足,则虚寒、虚热并见或阴阳两虚。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阴阳两虚”。
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
阴阳是诊断的总纲。疾病虽然很多,但其病变部位、性质及证候的属性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如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从疾病性质来看:热证(阳),寒证(阴)。从疾病发展趋势来自看:实证(阳)虚证(阴)。在临床辨证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
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
中药种类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阳两类,从药性来看,不外寒、热、温、凉四性,其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其治疗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针对阴阳盛衰,采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得到纠正,恢复其相对平衡状态。
中医常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治疗原则,促使失调的阴阳重新恢复到相对的平衡。临床上借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使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临床具体用法:①阴盛则寒,治法:寒者热之(用热药治疗实寒证);②阳盛则热,治法:热者寒之(用寒药治疗实热证);③阳不足、阴偏亢,治法:助阳抑阴;⑤阴不足、阳偏亢,治法:滋阴抑阳;⑥阴阳两者均不足,治法:滋阴助阳(阴阳双补)。(仲义轩)

上一篇:中医药文化分类?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