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中医文化

都说中医亡于中药,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21-12-26 07:27:51   来源:Anita   

感谢“道地中药材”的邀请,这个问题其实我很早就想聊一聊了,这里稍微要说的是,有些观点也只是一己之言,并不能代表大众的声音,这些观点也多都是现状如此,大可不必过分解读。

“中医亡于中药”的说法的形成除了中药本身原因,也有医师的原因,也有某些利欲熏心的人肆意妄为的原因。

中药材本身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药多基源的问题,同一种药由于不同的来源,往往药效千差万别,这导致了其药效的不稳定。二是中药的道地性问题,一方水土养一方药,不同产地的同一种药在药效上也千差万别。三是中药种植的监控度上,中药种植过程中的气候、土壤、人为因素均无法做到很好的监测,这就导致了农残超标、重金属超标、过量化肥导致药效降低等等因素。四是中药种植后采收、加工、炮制等环节的监控以及业内标准不统一导致了中药的药效不稳定或者成分的损失过大。中药材本身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药效的不稳定,或者说有效成分含量的不稳定。这一点是导致中医师在合理的辩证之下却无法达到治病目的的原因,也是中医师为了达到治病的目的而增加药量造成药费虚高的原因之一。

中医师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大部分的科班出身的中医师存在医药脱节的情况,这一点在古代师承的情况下是不存在的,古代要想成为医师首先要从药童开始,去上山采药,理解药物的生长环境才能理解药物为什么具有寒热温凉、升降浮沉的特性。要亲自去炮制才能体会到酒、醋、米炒、土炒、蒸、炒、煅等等炮制方法对药性、药效的改变。只有亲自去制作丸剂、散剂、亲自去煲药、亲自去尝每一味药,才能理解药物的五味、以及成方制剂的气味、药效等等。在这个做药童的过程中还要背诵大量的药物典籍、中医经典。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抄方、背方,随后才会跟随医师正式学医走上治病救人的道路。而如今,本人在药剂科多年,本院招收的中医生没有一人会主动到中药房去看、闻、摸、尝,去体会一个药物的特性。本院为公立三甲,尚且如此,其他医院的情况也不见得会好多少,甚至有些多年从医的都不知道这个药长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它的真正味道如何。这样的脱节又怎么能真正对药有准确的认识呢,无非就是药学书籍所写所记的而已,但药学典籍浩瀚又能看多少呢?此外,中医师的辩证论治也是一个需要长期时间积累以及大量的知识积累才能做出正确判断的,而某些人却将没有并没起到治疗疾病的原因归结于中药的药效上,并痛心疾呼“中医亡于中药上”。

二是现在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中成药使用的一个大问题,这就是中成药使用的“去证存病”,这一点尤其在非中医身上最为严重。某些医生不辨寒热,感冒了就开抗病毒口服液、开小柴胡颗粒。冠心病了就开血栓通、通心络等等。而且中成药的“去证存病”的使用方式在各大药企的推波助澜之下也深入人心。每个人都似乎是中成药的使用高手,肾亏了就六味地黄丸,失眠了就归脾丸,拉肚子了就藿香正气水。而最后并没起到作用就会大喊中药果然是骗人的,“中医不行就是中药不行引起的”。

最后一点关于利欲熏心的问题是写个某些药商的,包括中药种植企业、中药批发企业、药品零售企业。大型中药批发企业往往与产地、生产基地深度合作。所以好的、优质的药材往往在他们手上,而且他们对药材的检测、把控、炮制等等均较为标准,他们在中药的标准化进程中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从某个角度而言,他们形成的垄断是有益于中药行业的标准化的。但是缺点就是贵、而且大部分供应了一二三线城市的三甲医院或者大型的连锁药店、或者大型的制药企业。而这些大型批大企业废弃的或者检测不合格的中药材就会废弃了么,别太天真了,某些种植企业才不会这样干,而某些个体种植户你们就更别指望了,国产人参为什么干不赢高丽参的其中一个原因就在这里。这些药材会被某些小药贩收购最后去向了三四线城市的乡镇、农村,最后还是会流向患者。也就是说,要想购买到好的药材,就要去一二线城市里的大型医院、大型连锁药店。但是即使这样,你也不一定能买到真正的好药材。所以学习一些常用药的鉴定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说了那么多,最后想说的是“中医亡于中药”上这种甩锅的行为中药绝不会接受的,普通民众也要明白,任何事物衰落的原因都不可能是单方面的。中药人要认识到中药的缺陷而努力奋进,中医人也要认识到医药是一家而不只医不药,而普通民众更是要多学多看才不会被人坑进滥用药物的圈子里。

最后还是要说一下,一己之言,如有不当,请多指教。

上一篇:中医毕业论文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