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中医文化

中医师承制的起源?

    发布时间:2022-12-08 21:22:05   来源:Anita   

一、中医师承制的起源?

中医师承是什么,相信很多对中医师承不了解的人都有这样的疑问,那么我们就来一起看看中医师承的由来。

“师承”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效法某人或某个流派并继承其传统,是一种师徒相传的系统。中医师承教育《黄帝内经》中以岐伯、黄帝师生问答为肇始,以师承家传为主要的形式,学者跟师临证、侍诊左右、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通过名师的点拨达到心领神会、掌握精髓的效果,将师傅的经验继承下去。因此中医师承是传统医学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是没有中医专业背景的人但却想系统学中医,并考取合法资格的途径。根据卫生部52号令和卫计委15号令,中医师承可以选择跟师3年或者5年。选择52号令报考中医师承的,通过中医师承出师考试之后,才算是中医入门。连续跟师3年后取得师承出师证《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实习一年,就可以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选择15号令师承方式报考中医师承的,要跟师5年通过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获得《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后方可在省级行政区域内具有处方资格,并可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个人开办中医诊所。不过,报考中医师承的并非都是没有基础的,也有西医转中医,或者有一定中医基础但是没有能力独立行医的中医爱好者。

二、太极拳起源和发展史?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棉圈”、“十三势”、“软手”。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虽张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 《太极拳论》,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之说。总的来说,太极拳的来源3个方面: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的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首先表现在太极拳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动作衔接紧密,劲断意不断,势断意相连,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同时,太极拳运动也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在太极拳中存在着刚柔、虚实、动静、快慢、开合、曲伸等诸对既对立统一,又可相互转化的矛盾。太极拳以“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呼吸要平稳,深匀自然,动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疏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动作弧形,园活不滞,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动作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动作之间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动作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完整。在推手中,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尤其讲究“听劲”,通过身体触 觉,来判断对方力量的大小、方向、部位,并及时做出反应,如对方刚力来打,我则以柔化之,“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人而动,随机应变。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太极拳虽然还有赵堡架和忽雷架、李式、和式等,但相对更流行的是“五式”,1987年后出现的各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也是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和武式。拓展资料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三、中华文化的根是什么?

中国文化之根是〈易经〉,其它都不能称之为中国文化的根。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中国古代文学所有经典,无不是从《易经》发展而来的,比如〈道德经〉,〈论语〉〈诗经〉等等,老子,孔子,孟子,等等大思想家的 所有著作来源无不是从〈易经〉发展而来。中国的汉字发展,诗的韵味,中国的绘画,古代建筑,我们现在用的阴历,没有一样能跟〈易经〉脱开关系,特别是我们今天还在用的中医,更是不能脱离开〈易经〉。西方文化的根源是〈圣经〉,从〈圣经〉

中华文化的根其实是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这一过程的,而且如果我们丧失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其实也是丧失了人类发展下去的可能性。在这一过程中,损失的其实也是人类自己,所以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对于文化加以继承,只有我们真正掌握了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才有可能真正的将文化融入到我们发展的各个环节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