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中医文化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12-04 23:39:41   来源:Anita   

治疗方法,是针对疾病所采取的措施。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内治方法和外治方法两种。
一、内治法:中医外科的内治方法大约分三大类十一种方法。中医外科疾病是从疮疡论治开始,其治疗方法也明显体现针对疮疡的初起、形成、溃后三个阶段治疗措施,即中医外科疾病三类治法,即消法、托法、补法。
消法:是指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适用于初起肿疡、非化脓性肿块疾病和各种皮肤病。
托法:是指运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适用于外疡中期。
补法:是指运用补益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适用于溃疡后期。
内治方法中详细分为十一种方法,具体如下:
1、解表法:是运用解表发汗的药物,使邪从汗解。在具体应用时,还要分风寒、风热之不同,则其治疗方法也相应地施以辛凉解表和辛温解表。
2、通里法:是用泻下药物,使蓄积在脏腑内部的毒邪得以疏通排出,从而达到除积导滞,逐瘀散结,泻热定痛,邪去毒消的目的,分为攻下(寒下)和润下两法。
3、清热法: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热毒得以清解,是治热毒蕴结的主要法则。在具体运用时,还要分清热之盛衰,火之虚实,分别使以不同的清热法,如清热解毒、清气分热、养阴清热等不同方法。
4、温通法:是运用温经通络、散寒化痰等药物,以驱散阴寒凝滞之邪,是治疗寒证的主要法则,根据病邪的不同,分为温经通阳、散寒化痰,温经散寒、祛风化湿之不同。
5、祛痰法:是运用咸寒软坚化痰药物,使因痰凝聚的肿块得以消散的法则。临床运用中,大多是针对不同病因,配合其他治法使用,才能达到化痰、消肿、软坚的目的。根据病情不同,可分为疏风化痰、解郁化痰、养营化痰等不同。
6、理湿法:是运用燥湿或淡渗的药物,以祛除湿邪的一种治法。外科疾病中,由湿邪致病者,多挟有热邪、风邪、寒邪之不同,因此,本法必须结合清热、袪风等法,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7、行气法:是运用理气的药物,使气机流畅,气血调和,从而达到消肿散坚止痛的目的。外科疾病中,肝气郁结而发病者有很多,往往导致气血凝滞,因此,行气法多与活血药配合使用。
8、和营法:是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疮疡肿消痛止的目的。
9、内托法:是运用透托和补托的药物,使外科疾病的毒邪移深就浅,早日液化成脓,并使扩散的证候趋于局限化,邪盛者不致脓毒旁窜深溃,正虚者不致毒邪内陷,从而达到脓出毒泄,肿痛消退的目的。根据不同病情,分为透托和补托两类。
10、补益法:是运用补虚扶正的药物,使体内气血充足,得以消除各种虚弱现象,恢复人体正气,助养新肉生长,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根据患者虚损情况,分为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法。
11、养胃法:是运用扶持胃气的药物,使纳谷旺盛,从而促进气血生化的来源,扶正祛邪,促进康复。具体运用分为理脾和胃、和胃化浊、清养胃阴等不同方法。
二、外治法:中医外科的外治方法是运用药物和手术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分为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和其他疗法三大类。
药物疗法:是运用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施用于患处,并赖药物的性能,使其直达病所,产生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膏药:是按配方用若干药物浸于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黄丹再煎,利用黄丹在高热下经过物理变化,凝结而成的制剂。
2、油膏:是将药物和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
3、箍围药:是借药粉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从而促使肿疡初起轻的可以消散;即使毒已结聚,也能促使疮形缩小,趋于限局,达到早日成脓和破溃;就是在破溃后,余肿未消者,也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
4、掺药: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分为消散药、提脓祛腐药、腐蚀药、平胬药、生肌收口药、止血药、清热收涩药、酊剂、洗剂、新鲜草药直接外用等。
手术疗法:依据病变不同可分为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挂线法、结扎法等。
其他疗法:主要有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热烘疗法、滚刺疗法、洗涤法(浸渍法)等。
总之,各种不同方法的运用,主要是医师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不同病情的不同阶段,择机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而应用的。有时治疗时,可能内外治结合,也可能内治、外治中多种不同的方法联合应用。如内治方法,运用时,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但应用中不同阶段会有所变化,这就是为什么中医治疗具有十分明显的个体化特色,而不是一方统百人,一方统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