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首页 > 中医文化

易经和中医有没有关系?

    发布时间:2021-12-15 04:40:45   来源:Anita   

易经和中医非常有关系。特别是从中医专家杨力的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大部头介绍中医和易经的著作《周易与中医学》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而在《中国科学思想史》中也介绍了这本书。

也应当从中国在夏商周时期的“巫、医分道”可以看出在人类医学历史中,中国医学的历史是具有先进性的。有学者也在《山海经》中发现有对38种疾病的记载,也有学者认为中医里面对“气”的认识是从西周开始的,是先人对“天气致病”的认识。还有学者在《山海经》中发现有明确记载的药物120多种,草、木、虫、石、谷、飞禽、走兽、游鱼等都有,治疗方法也有食疗、口服、沐浴、涂敷还有佩带等。

这些都是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学者经过考证发现的,他们还发现在《周易》的爻辞中也有对医学的记述,而且还是比较合理的。学者的研究还发现,商周时形成的阴阳、五行和气的观念,一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到今天还指导着中医的思想。

学者们在对《周礼》的研究中还发现了医学分科,这个分科既有治疗内科的“疾医”也有外科吗的“疡医”还有为认为是营养学前身的“食医”。从这些看,易经对中医的指导思想已经在其中了。

现在也有学者在研究周易和现代科学的关系,有学者通过对孔子的《易传》研究中看到孔子《易传》中三才之道对中医也存在影响,特别是三才之道对脉法应用的影响。也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孔子不但懂养生,对中医也很有研究,并对儒医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再从秦汉时期的成形的《黄帝内经》看,对阴阳五行还有五运六气的运用已经很丰富了,而且从脏象学说看,易经对《黄帝内经》的影响已经很大了。有学者通过对《黄帝内经》的研究以为中医对心脏与血液循环的关系比同期西方医学认识得要早也深刻。而从《黄帝内经》从阴阳、表里、上下、寒热、虚实等病理的认识也可以看出易经的影响。

在《伤寒杂病论》中易经的影响就更大了,如“六经辨证”的思想把《黄帝内经》中的二百多种病店归纳为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

《神农本草经》在对药物学体系的建立也可以看到易经的影响,如对药物按“三品”、“六类”的分类看,就是。还有对方剂配伍的“七情合和”看也是,而中药配伍的指导理论“君臣佐使”里面也有易经的影响。

再从魏晋时的《脉经》、《肘后背急方》看就更是如此了,而学者通过对葛洪的《肘后背急方》的研究发现,葛洪接种牛痘要比西方早1000多年。葛洪对“沙虱”的认识比美国医生帕姆的记载早1500多年,学者也认为葛洪的“以毒攻毒,以类治之”的原则对免疫法的影响早比欧洲人早一千多年。可是要知道葛洪可是道家人物,他的炼丹思想也影响了欧洲。

唐朝的孙思邈更是如此,他可是中国人公认的神仙啊,从这就可以看出易经对中医的影响。有学者对《千金药方》研究发现,孙思邈对脚气病的治疗和预防比欧洲人直到1642年才认识到要早得多。而孙思邈对妇科还有儿科的认识直接影响了宋朝医学的发展,我觉得对钱乙的影响可能最大。

宋辽金元更是如此,如金元四大家的刘完素就认为“医教要乎五运六气”,而且有学者也认为从刘完素的字“守真”还有他的名看,他是信奉道教的医学家。

民国时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学宜参看《丹经》论中也可以看到易经对张锡纯的影响。张锡纯在这里认为《丹经》对脑也早有认识,认为从《丹经》就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对脑的认识。这一点在当代学者杨力的《周易与中医学》中也有论述,她对《黄庭经》中的“泥丸百节皆有神”也进行了解释。

杨力在《周易与中医学》中还指出“21世纪将是医易科学的世纪”,并认为中医学的辩证思维这一优势将影响医学的发展。

杨力的这部《周易与中医学》可以说是很好的解释了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她从易经的易理开始解释中医学,又从象数来解释,还对易经对生命科学还有脑科学、思维科学都作出了论述。

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易经和中医是大有关系!

我也觉得认识医学要全面,也要从医学的历史去理解。有很多学者特别是李约瑟认为西医的发展受到了中国医学的影响,特别是化学医药的发展和炼丹的关系很大。

从这些看,我认同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对医学的推动我也认为很大。